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好班主任应具有的八种“心理效应”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因此,尽管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第一印象总会在决策时,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在教学中,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某学科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学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所以,在学生首次接触初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为以后的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二、期望效应

  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教师真诚的期待会对学生昌盛巨大影响,能给学生的成长指出正确的方向,具有教育感化作用。教师以激励的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兴趣和自觉行动,这样便会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得生动、活泼、长足的发展。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等不良情绪,对学生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都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当然,期望效应要产生效果,需要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只有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对学生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三、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四、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能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五、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六、糊涂效应

  教师需要认真和较真,但有时也需要点“糊涂”。“糊涂”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更理智和更深沉的爱。因为这样的爱的同时还保护了学生敏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教育的核心从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学生需要尊严。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教师的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如果教师此时再给予不当的批评训斥,那就只能使学生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学生不能无错,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知错改错。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揪住不放,而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许“糊涂”一点,宽容一点,更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糊涂”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它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是给学生留一片自由的天地,留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

  七、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开始时一个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最后可能导致巨大而严重的后果。教育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细节的疏忽、一次小小的失误、一次漫不经心的话语、甚至是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导致蝴蝶效应。教育是育人的事业,马虎不得。一些细节虽然看似琐碎,但引发的连锁效应和后果却是不可忽视的,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师应认真地审视、反思、调整自己日常的一举一动。

  八、变脸效应

  四川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深受人们的喜爱,给人以无限的乐趣,也给人以无限的神秘之感。

  在教育的旅途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 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诗一样,时时变化、事事变迁。在工作中,班主任面对的是有思想活生生的学生,是一种智慧的游戏。需要我们用“变”的思想,用智慧的手段去面对。而有时学生从老师的脸去推测老师的心,面从心生。因此教育需要我们老师变脸,有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我将教师“因势、因时、因事、因人”进行的“笑脸”和“黑脸”的有效变化,更好地实施教育这种现象称为“变脸效应”。

  鲁迅所说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不为教育。班主任只有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老师的爱有的是内隐的,有的是外显的。研究表明,外显的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内隐的爱是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学生虽然知道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当时很难接受,需让学生去感知,需长时间感悟。

  一路走来,一路看着,一路学着。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现象——笑口常开或不拘言笑。在我身边有位非常严厉的班主任,总也不笑,无论何时,学生都很怕他,不久便有了“老黑式的老班”。学生敬而远之。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即“黑脸的爱”。也不能一味表扬学生即“笑脸的爱”,应做到“笑脸的爱”, “黑脸的爱”的有机结合,该笑则笑,该板则板,即“变脸”。 “该笑则笑,该板则板”, 恰到好处的“度”很难把握,但我感觉,对学生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爱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有些想法是不同于成人的。我们都知道作为班主任来说没有一个不爱学生的。在实际工作中会有许多学生不理解老师,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能一味笑口常开,更不能总板着脸,都不利于教育学生。我认为应二者兼得。比如:在全班开会、正式场合、面对学生不学习、出现违反我们管理班级原则的问题时应主要以严肃为主,这样才有威慑力。在讲课、课间巡视、与学生谈心、关于生活中、学习中困难时等应主要以微笑为主,这样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爱。但没有绝对的“度”。 实践表明“变脸效应”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智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家校合育工作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班主任应如何选拔、培养学生干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