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抓历史教学五环节 促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孙延燕
内容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减负增效”为主题,结合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最新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在教学五环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字:五环节 有效性

背景

针对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身心发展的矛盾,迫切要求有一种缓解的办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必须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实处。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规范教学五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必须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作业,轻效率的传统教学方式。切实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史学基本功与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以做到减负增效。以下结合教学五环节谈一下在实际教学中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过程,要不断地与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和同伴对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还要有一种“开放活动课程”的观念。

首先、备教材:事先重温与本课所有知识点有关的史料、图片、背景、影像等,做到对此课教材的完全吃透,把握住本课的主旨,这样就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涵义,让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听懂。在备教材时做到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体现授课的三维目标,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观念。比如在备《和平外交》一课时,深切感受到把握内容主旨的重要性,本课课文中有三目——日内瓦会议、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建交,一开始看文本,感觉这三目很散,虽然都是中国外交方面的内容,但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如果单独讲下来的话,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能整体认识中国的和平外交。后来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就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过程、效果,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话,就可以把这三目串起来,而且学生也很好理解。找到这个突破口之后,突然豁然开朗,在备课时就有了抓手,有了目标。

因此,内容主旨的精准把握是备教材的重中之重,这就是“脑中有纲”、“胸中有本”。

其次、备学生:备课包含了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效果的预设,同时也对教学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积极的预设。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对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个性、兴趣、知识面、技能、学习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尽量做到预设问题的准确性。在具体实践中,我还经常让学生在课前事先预习,然后以小纸条的形式将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学生会经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在备课时加以借鉴。因为我们备课时经常会犯一些错误,自认为有些问题学生应该懂,其实恰恰相反,比如在上《法国大革命》一课时讲到《民法典》,在教材的小字当中有拿破仑的这样一段话——“我的真正光荣并非打了40场战役……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回忆。……但是无法摧毁并可以流芳百世的不是别的,而是我的《民法典》。”在备课时,只是把这段话当作是证明《民法典》重要性的一段材料而已,而认为其中的内涵并没有问题,但学生却提出了“拿破仑为什么这么讲?平时我们想到拿破仑肯定是有关军事方面的,而非《民法典》。”我恍然大悟,所以我在上课时重点给学生解释《人权宣言》还只是一个“宣言”、一种思想,而这部法典是把法国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确立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拿破仑将《民法典》带到了欧洲,使它成为欧美资产阶级制度法典的蓝本,影响极大,开创了一个法律尤其是民法的时代。因此拿破仑这样评价自己的这部《民法典》。再比如,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我们的现行社会制度很清楚,但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在讲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学生就会问“什么是社会主义?”之类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不能凭自己想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备学生,而做到真正的备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另外,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教材或本课的内容,而是要有一种“开放活动课程”的观念,教材开放、学生主体开放、评价开放以及生成教学观念等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开发和拓展。比如在对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的教学设计时,发现这一单元的三课《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分别阐释了世界从地域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进入全球化的开始,这一单元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但学生理解起来很难,如果只是单独一节一节的讲的话,学生对“全球化”的概念还是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在上完这一单元之后,我设计了一节拓展课——《感受“全球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感受“全球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现在的现实生活切实感受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积极的影响世界?在教学设计时,首先由教师对这一单元做一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个“整体意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提出的观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接下来请学生根据前期查找的资料谈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可视化排序工具对中国影响世界和世界影响中国的共同的一些要素进行排序,在排序过程中相互争论,并得出这些要素实际上是共同产生作用的的结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随后通过“Made in China”这样一个广告,使学生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最后,请同学们再畅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人将怎样积极的影响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个设计后来在上海市举办的以“践行项目学习 • 成就精彩课堂”为主题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与应用研讨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反响很好,学生的收获也很大。所以在面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课程时,教师不能搪塞、不能慌乱,而是要“手中有法”。

总之,在备课时教师要力争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爱”。把整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都备到,“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课才能上得漂亮,学生才有所“获”。

上课

如果说备课是重要环节的话,那么上课就是必要环节。课堂就像舞台,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将自己备好的课向学生传授,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 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现在的教学中已经非常的普及,但进一步困扰我们的问题出现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情况是教师制作课件、学生们忙于网上寻找信息和简单地粘贴、组合资料,未能深入思考和做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状况引起了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人们对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表示担忧,将这种网络教学称为“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从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需要尽快提高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初级状况,深入研究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科学规律,改革教学方式,及时地将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引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原来简单的利用课件转为教育软件和网络资源的开发是现在大家急需研究的课题。我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节课中做了这样的探索,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查找有关四位航海家的资料,用ppt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介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能力。另外,让学生用研究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在线工具Seeing Reason进行对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组的因果图,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兴趣前后联系分析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引导其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在之后的拓展课《感受全球化》一节课中通过学生搜集、筛选资料、分组讨论(借助google文档),理解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学生对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因素的排序(借助Visual Ranking思维工具),了解了世界从新航路开辟之后开始连为一体,影响都是相互的;整个教学过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思维工具、演示文稿、共享文档等)来探究历史,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和平外交》一节课中因为这节课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对于没学过世界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讲有很大的难度,单个的知识点学生还比较好理解,但对其中的联系不能形成“整体”的概念,后来我在小结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主旨明晰的展现出来,学生豁然开朗。

    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教师都会受益匪浅,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更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等高层次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和学的效率。

    二、借助导入

    “万事开头难”,换句话讲,如果“头”开好了,事半功倍。上课也是这样,如果在上课的前两分钟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后面的课就好上了,所以“导入”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导入有多种方法,如复习提问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或讲述与本课相关的故事、实例来吸引学生,或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观看一段录象、文字史料,或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先质疑,由师生共同探讨而引入新课等等。

    历史新教材在每节课前面都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导言,导言中要么是一些问题,要么是实例、一段史料、一个小故事,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充分地利用好“导言”并加以补充,这是很好的资源,当然,在具体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其他恰当的方式方法。

    比如,有时我会利用历史概念引入,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我首先将“新航路开辟”的概念提出——“新航路的开辟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的几条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海上航线,历史上也称之为:地理大发现。”然后针对概念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补充,后来形成这样几个集中的问题:1、为什么叫“新”航路?2、为什么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3、为什么是欧洲人(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4、他们为什么要到印度去?······从提问开始学生就已经不自觉地进入到上课的角色了,然后学生会主动地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相应都得到了解决。这种导入方法,我实验过几次,效果都不错。

  2. 引入史学方法的教学

    在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一书中指出“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史学家所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材料,所观察的是以往人类错综庞杂的活动,如置身沧溟,举目茫茫,没有指引,必然迷失。史学方法能给与史学家适当的指引。”虽然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但随着考古的进展、史料的推进等等我们发现有一些历史事实并不是非常精准的,因此,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史学方法的重要性,在历年的初二历史会考中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史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相对来讲让学生掌握一些史学方法比单纯的学习历史事实要有效的多。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单纯讲史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引入一些史学方法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研究历史的一些方法,这对学生的分析、自学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教授《评价秦始皇》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评价秦始皇进而引申到学会怎样评价所有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掌握了这种评价方法之后,在学生接触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都能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以评价,而不是感情用事。再比如在很多课中更加关注对原始史料的引入,以及怎样应用这些史料,由此在授课时我就引入“考证史料,应‘旁参互证’”的史学原理,这样学生不至于在见到一些原始史料时无从下手。同时,也将“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等史学研究方法贯穿教学,使历史课不是单纯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历史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史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能自己会看历史著作、会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甚至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可以进行史学的思考和研究。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真正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3. 运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就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完成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活泼好动,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且好胜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安排一些学生活动,就会在课堂上营造出生生互动的氛围,通过同伴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上《评价秦始皇》这节课时,从“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一问题引发出两个有争论的问题——“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还是“秦始皇的过大于功?”,到底怎样评价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争论不休,然后我就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任务,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材料把对方说服和进行辩驳,——进行一场辩论赛。学生接到任务以后很起劲,他们自行将组员进行了分工,到处搜寻有力的证据。在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有一些史料是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的,当时心里面真的有说不出的喜悦。辩论到最后,学生已经自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并且将它作为课下探究的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了教学,而且学生将原本很枯燥的知识,由于自己的参与变得丰富、有趣了。真正做到了被动变主动,通过这个班级实验的成功,又在其他班级进行了实施。在后来的教学中也适当地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表演历史剧

    历史剧是以教材为内容来源,以短剧为表现形式的教学活动,它生动活泼的特点十分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课本剧的表演,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对再现历史场景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上七年级第一学期《繁盛的经济》一课中,讲到“长安城”一目时,我就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环节,让学生先看书上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形成对长安城的初步认识,然后看着课本上的“唐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拿着这张图编一个“到长安城旅游”的所见所闻的情景剧,学生的表演很精彩,在热热闹闹中学生轻松的对长安城的历史、布局、设施、规模、特点、长安城人的生活概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学期结束再问起他们,印象还是很深刻,说明教学效果很好。又比如七年级第二学期《一国两制》一课中,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有关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请同学阅读谈判稿以后加以表演,等他们演好之后,学生不仅对当时的场景有所了解,而且从他们谈判时的语气、用词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当时中国、英国对香港回归的态度。

  5. 动手设计实物

    实物、图片、模型等是我们历史课堂上常用到的教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制作一些实物,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上初一年级《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纸的发明过程”,我就让学生自制一些纸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结果学生很感兴趣,先找相关资料,了解纸发明之前中国和国外用到的书写材料,他们交上来的作品有竹简、布帛、树叶、石头、木头、骨头、贝壳等五花八门,有些同学提到了欧洲当时使用羊皮,但没办法制作。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实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竹简太笨重,布帛太昂贵,石头、木头、骨头雕刻又太麻烦,树叶不结实等缺点,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需要一种既轻便、实用又能普及的材料代替它们,纸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学生对纸的发明的必要性就会有更形象的体会。同时对纸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为什么造纸术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了。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课堂中常用的一些教法和学法,相信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这些,我们的课堂会不仅有效而且会很有趣。

    作业与辅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因为作业布置的不合理导致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最终还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所以作业的布置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索、探寻。作业与辅导必须结合,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拓宽课堂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才能达到作业的效果,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作业加以回馈和辅导,否则,学生做作业只是在简单的重复正确或错误,失去了作业的意义。

    作为历史学科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我尽量做到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和分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会在每节课上好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当然这也是备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以巩固和提升本节课内容,这属于口头练习,试验下来学生对做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我也会在练习册上精选几道题,让大家作为笔头练习,历史学科的练习量每节课控制在5分钟左右,力争在当堂课或当天完成。对于目前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酌情减少作业的量,甚至不做书面练习,鼓励并推荐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增加知识面,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喜欢做作业”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虽然很有难度,但我们不妨做一些尝试。

    评价

    美国评价培训学会(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简称ATI)的专家斯蒂金斯(Richard J. Stiggins)认为,有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分数能够产生完全标准偏差增值的影响,这一结果是根据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结果进行对比的。尽管形成性评价能够改善所有学生的学习——从幼儿园的学生到大学生都是如此(Black et al.,2003),然而研究显示,形成性评价对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低成就者最为有效(Black & William, 1998)。但形成性评价本身不会改善学生的学习,就像称重不会使猪变胖一样,当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被建构性地用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并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时,学生们才能作为学习者得以成长。

    比如,在一节初二的复习课《走进非洲》中,我把初中阶段学到的有关“非洲”的历史整合到一起,设计成四个课时,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非洲的过去、现在,了解非洲的古文明和非洲的命运。为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有序、有效,我专门设计了“评价时间线”: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与完成中,项目实施后,都设计了专门的评价体系。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先了解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当中对非洲知道了多少,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目前你所知的非洲古人类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古埃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古文明了解了哪些?新航路开辟对非洲有哪些影响?早期西方殖民扩张对非洲产生了哪些影响?近代非洲人民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做了哪些努力?为非洲的繁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通过对学生的初步评价,给学生布置任务,分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也给学生制定一些评价表,对组员查找、整合资料的准确度,组员的参与度等加以评价。另外,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论展现出来的时候,可以根据事先制订的评分指南来评价他们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口头表达能力等。课后以“反思小结”的形式来对学生这一单元的认识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地达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效果。这样的方式我在“美洲文明史”等复习课中也进行了实践,效果也很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测试成绩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过程性评价成绩在学业评价中占40℅。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口头练习、书面作业、课堂讨论、演讲等课内课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设计不同的评价表)。终结考试成绩(测试)占总评60℅,以开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这样能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定,学生也能做到心服口服,不会搞考前突击,而是平时认真,考试自如。

    总之,我们如果将教学五环节认真落实的话,相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得到益处,当然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待于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及时反思、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

    1、《上海教学研究》2009年第六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

    2、《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优化学法指导策略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    下一篇: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