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理解《论语》气质,再探《论语》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廖敏老师《读思续--初中生<论语>学习路径探索之“三读法”》观后随记

  郭培旺  2018.10.10

  1.三读第一读:大声地读,心领神会。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时候,着重训练学生大声诵读,反复诵读,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固定句式。

  2.三读第二读:质疑地读,学会提问。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维看待文本,思考文本的存疑之处,存异之处,进行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辩思维。

  3.三读第三读:创新地读,学会创造。在以论语十二章为基础之上,结合孔子的思维和当下,对论语十二章中进行改写、续写、仿写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更深层次的品味。

  如上“三读”,是廖敏老师今天这次连堂课的核心思路,步步深入,绝处逢生,抵达学习的巅峰状态,也就是第三层次。一般面向初中生教授《论语》,多侧重于分辨这几则各自属于修身、治学、为师等等什么领域,然后对其思想做“顶礼膜拜”式学习理解。似乎经典就应该有经典的样子和地位一样。这样教学的坏处是了无生趣,有血有肉的孔子及其思想,被教得干巴巴、枯兮兮。

  毋庸置疑,廖敏在前人基础上找到了一条相对条理可行的《论语》教学之路,尤其是面向初中生。她不妄想整合、通观、提挈《论语》之思想(有不少学者如是做,甚至重新组合《论语》,谓之“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我对这种努力有不同看法),相反,以语录体形式学语录体论语,以碎碎的姿势学碎碎的论语句子。

  这样教《论语》,学生一定爱学,甚至这更接近本原样子的孔子形象。遇到教学难题,廖敏能不畏其难,迎头钻入,想出办法来,让人佩服。

  结合听课情况,我认为有些地方或许可以再思考完善下。

  一、咀嚼《论语》气质,对原句的意思做精细化理解,不可混沌而过,急着再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表并列还是因果顺承?温故+知新,还是温故→知新?这是要讲清楚的,至少要讨论下。文言文里的“可以”一定古今异义吗,此处不解释成“可以凭借”行不行、通不通、顺不顺、合不合适?

  更重要的是,温故知新与可以为师是什么关系。温故知新,对于为师来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甚至看上去并不是为师的条件啊,反倒像是学习的办法。难怪学生回答怎么样就可以      为师的问题时,脑洞大开、张口就来:有爱心、有责任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学问……这些道理难道孔子不懂吗?他为何神经兮兮、驴头马嘴地说什么“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怪哉。这个问题要试着回答下。这关乎对整部《论语》和孔子气质的理解。

  一种纯然天然气,瞬时灵犀,感性丰饶。它不是严严肃肃、板板正正的说理,逻辑或不严密,论断或许极端,然而至真至醇,内心坚定且甘之如饴。这是我的价值观,你可以接纳,或者弃之如敝屣,我皆无碍。《论语》是抒情的,而非说理的;是诗性的,而非哲味的;是零碎的,而非体系的。后人从中汲取营养可矣,奉为圭臬则过了。

  所以,我认为老师给出的“身正而爱人,可以为师矣”,道理正确,但无《论语》味道,至少没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味道。太正太全,所以无味。一定是对某些“不温故知新”“温故不知新”“知新不温故”的个人或他人经历太过铭心刻骨,所以孔子方有这句话矣。孔子的话里有气,孩子气,憨气悍气,怨气怒气,不管不顾自说自话的勇气。

  这种气质并不鲜见,参看周梦蝶《我选择》、金圣叹《不亦快哉》就可知道,也是可仿写的经典句子。

  当然,廖敏老师教案里的绝大多数个人原创是高水准、很有质量的,浑然天成,令人佩服。“我觉得孔子的话还没说完,我们试着用成语来进行补充”,这个地方就有很强的语篇敏感性。

  二、让学生心怀敬意,不能只有消解没有建立。

  由于时代的久远、现世代的娱乐化倾向、青少年的心智法语等诸多原因,《论语》学习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浮于表面、暂且一游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假若贸然放手让学生去“改写、仿写、续写”,会有可能被学生消解掉。处理不好,会哗众取宠哄堂大笑,消解这一教学设计的初衷和本意。

  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人家不了解自己的美德、才敢、付出、辛劳,却能淡然处之,这几乎就可以算得上君子啦。自信而大度,超然而坚定。或许还可以有别的解读,比如别人很笨很傻很天真,自己也别恼,等等。这里的确是关乎如何做人、做自己、与人与物与事交往的。其内涵非常丰富,其态度非常“端庄”。

  我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老师让学生填写此空,如果没有如上态度(说话口吻、表达姿态等)的限定,学生可能写出装逼、死学、较真等词语,也就会完全失控。

  三、开放式问题,可给学生一定的限定或引导。

  在导语环节,老师问学生“你家里的长辈有没有一句给你深刻印象的话”。学生没有说出什么来,很遗憾。闽南方言俚语多的是,但是为啥想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师的问题太大也是一个缺憾。可做些限定,如“要怎么样做人”+“不要怎么样做人”;如“衣食住行”;如学习、做工、与人交往。(食不言寝不语,不就是一句老话嘛)

  在做某些改写、仿写、续写的题目时,或许也可以这样试试。

  一堂好课,受益匪浅。如上不过是鸡蛋里挑骨头,感谢廖敏老师的最强大脑,总能给我们惊喜。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下一篇:如何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教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