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学科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摘  要 : 两年前针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的突出问题,《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出台,扣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时代脉搏。文件实施两年来,北京市各中小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各环节,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本文主要从课程建设的视角来探讨学校、语文教师贯彻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浸润濡染性灵、塑造方正人格,以立德树人捍卫基础教育主阵地。

  关键词  语文学科  传统文化  教学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基础教育系统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14年10月2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包括《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于2014年11月27日开始实施。笔者作为该文件的主要拟定人员之一,见证了这组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历时一年余的出台过程。回顾两年来《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的实施效果,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效。本文主要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途径和方式。

  一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中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的突出问题,应当说非常敏锐深刻,这个文件的出台也是十分及时,扣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时代脉搏。的确,一个时期以来,国家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和知识结构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收纳不够全面,国家教学大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和要求不够突出。部分古文中虽然有所涉及,也只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国家层面的硬性要求力度不足,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的教学传播更多地取决于语文教师个体的责任意识和个人意愿。另一方面,限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性,过去也未形成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专门国家教科书。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方式尝试着研发了一批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简单的教学材料,如北京市就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并形成了小、初、高一体化的系列地方教材,多少弥补了基础教育阶段这个突出问题的缺失。

  本文着力阐述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实际上中小学各学科之中语文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相对更为紧密,当然并不因此就否认、排斥、剥夺其它学科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和任务。语文教师如何借助学科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立德树人捍卫基础教育阵地,履行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阐释和探讨。

  1.开展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历代古圣先贤们呕心沥血铸成的文字集册,记录承载着他们观天地、萃人文大智慧的人类思想精华,代表了作者生活特定时代的较高文化文明成果水平;而且数千年之间形成了内在连贯紧密的一脉相承和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淘洗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检验,至今仍然散发出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的灿烂光芒。这种文化火炬需要继续接力和传递,社会历史发展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阅读并传承经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要求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它读物,我们知道,这个“5部”的定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青少年迫切需要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受时间限制,即使不能够精读每一部,导读、泛读也必定是让学生们获益良多的可行方式。

  2.研发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

  可以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也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目前国学经典类的校本课程较多,良莠不齐。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面十分开阔,并不仅仅限于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这些典籍;而且由于这些经典年代久远,单从文字训诂学角度而言,生僻字较多、古音异读现象突出、字义古今差异大,这些都会给师生们增添很多实际难度和困扰。时间上不便于进行全本式的学习,因此对于这些典籍需要精挑细选,要择其精要者深入学习。市面上对古籍解读的图书非常多,鱼龙混杂;笔者也翻阅过不少学校研发的传统文化类校本教材,其中值得商榷推敲的关注点特别是准确性方面还是不少的。因此建议语文教师多参考一流高校古代文学文化文献专业实力派学者的相关力作,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正确和准确的东西,屏蔽当今那些充满心灵鸡汤风格、旁门左道式解读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浏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试卷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古文阅读、断句等题目涉及先秦的古文节录较多。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总体上不赞同这种试题设计过多,因为不利于学生语言素养、语言规范意识的发展。汉唐以来的几个朝代中,除了元代受异族主政中原的特定影响,杂剧、杂曲居多外,各类文体较为丰富、精粹之作蔚为大观。有别于以往高考试卷中多年以来占主流位置的人物传记类文段之外,一些散文多有可取之处,如游记、政论、史论、小品文、哲理类随笔等等,篇幅不长可是韵味隽永,其文理都多有可观者。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多搜集整理这些方面的古文来训练、濡染学生。

  3.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到一定数量的古代传统文化的知识节点,建议教师以此为支撑点,适时、适度、适量地深化和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视野。整体而言,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类占了主流,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端信息量急剧膨胀的社会环境中,多数中学生平时对古代文学文化类典籍的主动涉猎是较为贫乏的。而这一块知识的缺失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全面发展毕竟是不利的,同时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事关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这个认识高度,并在各自岗位上身体力行,自觉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政策方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4.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多民族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色也是有利因素,数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辉煌的华夏文明。各民族是中华大家庭里共同的平等成员,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血缘上共融共生。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2014年9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认同是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得好,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会得到更大巩固。

  目前主要在网络媒体中,试图消解、诋毁、抹黑、否定我国历史上的各界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人物特别是人民解放军旗帜性英模人物的舆论甚嚣尘上,大肆篡改、涂抹中华历史和文化。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某些反动组织包括民族分裂组织的险恶用心不能不引起政府和主流民众足够的警惕和重视。某些邪恶势力导致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连年深陷动荡和战火之中的现实应该能让民众尽早觉醒。未成年人群体缺少独立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坚定、成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也就很容易被负面信息误导。文化认同教育要有科学态度,遵循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原则。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需要从中小学校里开始,要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实施,根据区域实际设计富有特色和突出实效的各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基础教育这块阵地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决不允许有任何松动和漏洞。

  5.推动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经历的寻梦、追梦、圆梦奋斗历程和现实状况进行了生动叙述和描绘。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民众的共同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思想基础,二者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中小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各环节,拓展有效途径、设计实践活动,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有些文化育人工作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团队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大环境建设甚至当前基础教育体制的大力度改革来提供支持。

  1.建设彰显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多数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舆论建设,如校园格局、建筑装饰、绿化布景、教学设施等,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室、校报校刊、校园网、黑板报、阅报栏、滚动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学生社团等,营造一种陶冶学生情操的氛围,构建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师队伍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来很多年了,但是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没有体现或者体现不够,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质就是人文性,语文教师应该是最具有人文情怀的团队,要超越当下部分地区和学校畸形重视中高考分数的现状,不要把当前分数高低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辩证地、动态地、长远地看待学生。育人先育心,在学生们心底播下人文人性的种子远比临时填鸭,片面为了提高若干分数更有远见、也更符合百年树人之道。

  3.管理文化凸显对生命的起码尊重

  学校应建立健全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系列管理制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学校领导从内心里缺少对教师、学生的起码尊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校长,现行的校长负责制之下,人、财、物大权一统。要切实变革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防止教师异化成为校长创造升迁政绩的纯粹打工仔,改变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绩效惟一标杆的不合理现状,要从制度上赋予教师队伍以主人翁地位、生命尊严、知识分子的脊梁人格。还学困生在班集体、学校中的应有尊严,给予学困生家长以应有的尊重。成才的路有千条,学生一时的功课落后并不代表、说明、注定他们永远落后、各方面都薄弱,评价学生也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遵循应有的公平公正原则。让那些钉在墙上、挂在嘴边、充斥在宣传汇报材料里的赚人眼球的漂亮口号真正兑现,让在这片校园环境里工作、学习的师生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

  2015年北京市中考、高考试卷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拙文《论全面深化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简析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已经发表在《新课程研究》2016年01期,这里不作赘述。

  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首先从命题格局上,改变了2013年试卷以及此前沿用了多年的套路形式,继续了2014年试卷风格。

  1.科技文阅读

  开篇即是科技文阅读,把一些知识点的考查穿插在文段之间进行,问题与阅读材料结合得更紧密。三段阅读材料,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谈起,中国当代印刷业遇到西方科技的巨大挑战。继而介绍王选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文印刷业跨进“光与电”时代,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弘扬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很明显,材料立足于我国古代文化成果,从一个方面来阐述当今的科技自主创新,倡议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较好地将古代文化和当今科技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2.文言文部分

  改变了过去以人物传记为主流的材料形式。2013年考查《宋史·曹彬列传》,赞扬曹彬的自律品节和理政才能。2014年考了欧阳修的《偃虹堤记》,该文赞颂岳州知州滕子京“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筑偃虹堤以惠民。2015年考查《吕氏春秋·去私》,赞颂我国古代的“至公”大义精神,仍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其次考查了《论语·侍坐》的节录,区别于以往的断句题型,侧重于标点句读的应用效果,考查价值与必要性似并不太大。古诗歌方面考查苏轼《醉翁操》,顺便设计了语境下教材选文原句的背诵默写。

  3.现代文阅读

  选了苏菲散文《说起梅花》。比德说的视角下,梅是中国古代“四君子”之一,特别对于文人雅士而言堪称“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浸润着几千年的“书香”和“诗心”,古往今来关于“梅”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相较于2013年王佐良的《浙江的感兴》、2014年叶廷芳的《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苏菲的《说起梅花》在浅显的叙事中借成为民族精神写照的梅花抒发了文化入心的情怀。

  4.作文

  写作部分也不忘紧扣文化。微写作中首先设计了文学名著的题目。大作文题目之一历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无数英雄人物,其中似乎有意无意之间着力突出了“军方”色彩,要求考生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大作文之二承接阅读材料苏菲《说起梅花》而来,要求考生阐发对生活中某一种物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今年的高考试卷命题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文件精神。

  最后,文件要求“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单就高考试卷中阅读材料本身的篇幅而言,包括科技文、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几部分,2013年约为3100字,2014年约为3500字,而2015年则激增为约5200字,较往年增幅明显,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信息、筛选鉴别信息并据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1.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延续了这一命题思路,依然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基础运用部分,紧扣春节的节日文化,考查了4幅不同书体的“福”字、窗花、春联、慰问信、农历猴年生肖知识,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书体不同,书法风格迥异,这里给了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并要求概括书体的特点,加深了对书法文化的理解。窗花在农村更有渊源,关键是把4个共有“口”偏旁的汉字组成含有人生哲理的短语,需要考生动一番脑筋才行。对联的知识较为丰富,很多学校开设了关于对联的校本课程,带领学生们了解相关知识、欣赏名联佳联、学写对联,这里单从“对仗”一项就能够游刃有余地有针对性解题了。慰问信借应用文考查基础知识。巧借“猴年”生肖普及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顺带考查字音、笔顺、语意连贯等基本知识和能力。

  文言文阅读部分,考了名篇郦道元的《三峡》,除了基本的实词解释、翻译句子外,9、10两题的设计颇见理念。源于《三峡》本身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以区区篇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命题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文句进行极具画面感的形象性、理解性描述,强调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体裁方面由关于三峡的游记散文向诗歌方面扩展,突出了文字的描摹功能、写景状物的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现场画面感,考查了学生们平时古诗歌方面题材内容的积累积淀,同时不乏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导向,对于一线教学实践和学生日常阅读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名著阅读部分,《论语》九则的分类训练,考查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这些当然离不开语文教材篇目中基本知识的夯实,更注重知识与能力向课外的适度迁移与延伸。这一趋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细抠教材文言文篇目、死记硬背一些基本东西固然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文言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要尝试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阅读课外难度适中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不单为了应对日常的各级各类考试及升学选拔,更是汲取历代坟典营养精华、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视野的不二法门,这与当下教育热点力倡核心素养的初衷并行不悖且实质上融合一体、密不可分的。鲁迅作品中,既考查了教材篇目知识,也对学生日常课外阅读积累再次提出了挑战。

  现代文阅读,分别介绍了国粹京剧二百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艺术家、梅派开山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突出贡献。针对“兰花指”这一细节造型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和解读。出自《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在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上升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微写作部分考查京味儿文化,对于大部分的考生来说应该不算难事。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汇聚北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透着浓浓乡土气息、京味儿文化风情的北京特色美食,北京成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百年老字号众多,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是深蕴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文化成果。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审美意趣。特色美食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活化石”,是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北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许国形象历来深入人心,他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连环画提供了他临终前后的4幅画面,要求考生写一段针对诸葛亮的点评,难度不大。

  2.2016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部分,选文出自《管子·轻重》戊篇,较原文有删减。在《史记》中多处提及管仲的“轻重”政策:“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史记·货殖列传》)。齐国人着力探讨轻重理论并形成了《管子·轻重》诸篇,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理政主张。高考试卷选文部分阐发了轻重理论在经济领域中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对外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治国理政之术自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了陈忠实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今年4月29日晨,拥有民族精神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陈忠实先生在西安病逝,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怀念。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腔是华阴皮影戏的一种,用皮影表演,几个人就可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的戏来。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所谓“一人唱、满台吼”。乐器之外还有各种日常生活家什配合击打,原始、铿锵、粗朴、沙哑、豪放、粗犷、刚烈、彪悍、犀利、豪迈、冷倔、苍凉和悲壮,瞬间爆发的震撼力征服了现场观众。演出效果如选文中所描述,只是没有了皮影戏。流传千年的老腔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今年进入高考试卷,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作文部分要求继续阐发《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当然,似乎也有对于著名作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忠实先生离世的纪念吧。“不以文学为神圣而乐在玩中的作家尽可以继续玩下去,还以文学为神圣的作家仍然在探索着艺术的新的途径”(陈忠实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富有良知的、有民族担当意识的作家,其本身及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最终跻身优秀传统文化行列?

  五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小而言之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沟通手段和工具,大而言之是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重要记录传播载体,自身也是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各学科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造就现代社会一代新人等方面扮演着特别的角色,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议,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亟待调整和提升的紧迫性。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语文教育需要真正摆脱作为应试工具的主流功能和角色定位,回归教育规律和学科本质,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积极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健康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应用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内,特别是在网络传媒环境中,教学形式和理论探讨方面出现了众多所谓分支流派,形形色色的“XX语文”各树旗帜,粉丝汹汹、众说纷纭,颇为热闹。甚至彼此之间还难免因为理念主张差异而频频爆出不和谐之音,其中不完全排除利益驱动的因素。挂羊头卖狗肉、臆造所谓新术语名词博取眼球、以国外理论肢解曲解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打着研讨培训旗号敛财造势等现象不少见。

  应当说,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深入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符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探究精神,他们各自尝试从不同视角和路径深入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可行性实施方向,而且大多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探究亟需厘清“源”和“流”的关系,诸多所谓“XX语文”不过是在“流”的层面上摸索前行,却极力要把某些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诸元尚需进一步严谨严格检测验证的初步研究成果无限制夸大上升到语文教育核心本质的高度,暴露出覆盖、排挤、打压、取代不同观点的不健康企图、倾向,彼此之间乃至恶语攻讦喧嚣不休。这些闹剧已经偏离了语文教育科研本身的理性初衷,滑向了非学术、非科学、非客观、悖离人文精神的错误泥潭且渐行渐远,辜负甚至玷污了“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块绵延千年行业底韵的历史文化招牌。少数本来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素养的业内人员及其言行,不能不令人深感痛心和遗憾。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等等。我等教书育人之辈,积学修身数十春秋,舌耕传道三尺讲台,阐发圣贤大义滔滔不绝。临到要义即在眼前需要躬行之际,却言行不一、双重标准,因小失大、有辱斯文,重蹈古人“文人相倾”的覆辙,“吾未见其明也”。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宣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建设一支自身文化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方是当务之急,这样才有可能传播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浸润濡染学生性灵、塑造方正人格。

  作者信息:

  韩宝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新课程研究》2016年09期。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师成长与作文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之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