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指导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识字教学的新理念近年来,在推进识字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理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汉字优越性的认识,加深我们对汉字、汉语的热爱情结,增强我们改革创新识字教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㈠ 识字奠基观汉字是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育专家郝家杰指出:“要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应让小学生一入学便科学地识字,尽早读书,受到普通话、规范字的正规教育,突破汉字的‘识字关’,奠定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应有的汉语文化基础和学习基础,增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洞察力。”为什么说抓好识字教学能够为学生奠定起坚实的、终身受用的文化基础呢?这是因为,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形、义、调的统一,对汉字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就是对其音、形、义、调的认知过程。而对音、形、义、调的认知,自然就增进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对情思、审美、伦理和历史文化产生启发、感悟和认识的作用。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构字法。利用这些构字法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和理解,就能达到汉字教育功能的整合,实现识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目标。比如,教学“仁”字,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和设计:“仁”,从其形看,从“人”从“二”,是会意字;从其义看,指人际交往要相亲相爱。这就是说,学生对“仁”的认识和掌握,既能在工具性要素内产生联动(即掌握“仁”字的音、形、义、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构字方法);同时也在人文性要素的内涵中产生联动(即在对“仁”字有关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获得某种伦理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和中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汉字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以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一位南斯拉夫学生说:“中国字,太棒了!”他发现了“情”字的奥秘后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光和心有关的字就有200多个。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又比如,‘慎’,可以说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认真了,就变成了松懈的‘懈’了;再比如憧憬的‘憧’,童心就充满了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他连呼:“中国字,太棒了!太——棒——了!”听听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汉字赋予的深情的人文情愫的解释,我们能不感到愧疚吗?问一问我们自己,对汉字、汉语是否也有那么热爱的深情?!

  ㈡ 识字开智观中外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汉字是“复脑文字”,让儿童学习汉字,对儿童智慧潜能发展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汉字益智已被越来越多的重视早期教育的家长们所认可,他们想方设法教孩子识字,有些幼儿园也参与到早期识字活动中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汉字学家们也指出:”根据汉字的特点制定的识字教育,对于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是有重大意义的。“那么,为什么说运用汉字这把”金钥匙“能激活学生大脑神经细胞、开发学生大脑潜能呢?下面通过实例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识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学”游“字时,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孩子(子)戴着一顶游泳帽(人),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又比如,教学”呆“字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一个人张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在发呆呀!“这两个实例说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只要注重运用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等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一段段动听的小故事,就能使学生在识字中发展起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字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学”山“字,有人看到它”两岸青山相对出“,有人看到它”五千仞岳上摩天“;学”水“字,有人听到的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有人听到的是”浪淘风簸自天涯“;学”鸣“字,有人说这是”子规夜半犹啼血“,有人说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于一个”花“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们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健康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学生走进了汉字就好像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跃然纸上,不由得呼之欲出。又比如,学习”实“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能观察联想、发现创新出”头戴一顶帽,忠实又可靠“来`;学习”出“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就有可能很快观察发现出”山上山“来。这又是为什么?这都是缘于汉字本身就是想象的婴儿,她赋予了我们非常宽广的联想、发现、创新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惧备(注:拼音文字是抽象的,可条分缕析,能循规蹈矩;而方块汉字是形象的,能感悟体会,可灵犀顿悟。前者是平面的,后者是主体的——一个汉字居然构造了音、形、义的三维空间)。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汉字,让他们在和古人的不谋而合中跨越时空去解读一笔一画的合理、简洁和绝妙,用今天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去印证、诠释她的丰韵、博大和深远,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冰心老人的题词”识字开智“作为识字教学的”座右铭“,用好识字这把”金钥匙“去努力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

  ㈢ 识字加速观2003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西方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早期阅读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尽早开展就是一切!“但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西方儿童,语言发展要滞后2—3年;而中国儿童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的时间比西方儿童晚了4年之久。这对于他们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为什么我国儿童识字缓慢、语言发展滞后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并下功夫去解决这个问题。

  1、我国儿童识字缓慢、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有中国汉字自身具有的特殊性的原因。大家知道,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不是掌握了26个字母、知道了拼音规则就能读。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方块字,常用汉字就有两三千,就一般儿童读物来说也需认识一千左右,不认识就无法阅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儿童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识字缓慢、迟迟不能满足进入阅读的要求。

  2、我国儿童识字缓慢、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也是由于我们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好”汉字难认、汉语难学“这一难题所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原”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定的”小学四年级累计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识字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只有。到了四五年级才能”脱盲“。这就必然带来两方面直接的不良后果:①错过了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产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化学生物课本等)。②孩子上学多年识字却不多,迟迟没有解决好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最基本的需求问题(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三四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科技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严重挫伤了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在推进新一轮语文课改中,专家们提出了”低年级识字2000,中高年级大量阅读“的改革目标。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指出:”就整个汉语学习来说,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因此,识字教学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追求一定的量,又追求一定的质,即靠合理的‘序’和科学的‘法’,使儿童获得较强的识字能力。“大家应该相信,”加速识字、提前阅读“(即在小学一二年级使学生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后,在小学中高年级尽早进入阅读和写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一点已在多项改革实验和课标教材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其关键是确立识字教学新理念、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使全体学生乐学、易学、会学汉字。

  二、识字教学的新目标大家知道,识字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识字的多少、快慢、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为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在新一轮课改中诞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横向上看,每个学段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的,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从纵向上看,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彼此联系,循序而进,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些目标特点,对于确立识字教学新理念、把握识字教材新特点、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实现识字教学新目标,乃至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㈠语文课标中确立的”识字教学阶段目标“的内容第一学 段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②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⑤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⑥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 二 学段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④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⑤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第三 学段①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②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③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 四 学 段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大家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课标“中所确立的”识字教学新目标“,既体现在”量“的方面,又体现在”质“的方面。为帮助老师们理解这个问题,下面具体分析”量“和”质“的目标特征:

  1、为增加识字数量,拼音要求降低,认写区别对待→目的:加快识字速度,尽早进入阅读。笔者对原”教学大纲“和新颁布的”语文课标“的识字量进行过统计分析(小学阶段):原”教学大纲“规定的识字量为2500个(其中,第一学段为1200个,第二学段累计为2100个,第三学段累计为2500个);新颁布的”语文课标“规定的识字量为3000个(其中,第一学段为1800个,第二学段累计为2500个,第三学段累计为3000个)。很明显,小学阶段识字总量增加了500个,特别是第一学段的识字总量增加较多,达到了600个。应该说,这个识字量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其难度肯定是不小的。

  为了帮助小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加快识字速度,尽早进入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标“有两点重要调整和创新:①重新定位拼音目标,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突出拼读这个重点,切实发挥拼音在帮助识字上的作用。原”教学大纲“规定的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发挥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三项功能。由于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能够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直呼没学会,却耽误了很多识字时间,影响了识字速度。新颁布的”语文课标“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是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没有繁琐的知识要求,立足于”用“,以切实发挥”拐杖“作用。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强了实效。②识字提出”认识“、”学会“两种目标,采取”识“、”写“分流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加快识字速度。新颁布的”语文课标“在设定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时,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指导思想,而且对”认“和”写“的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便于老师们做到区别对待(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学会认读——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也能认识,没有其它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意思,并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很明显,”识写分开“既可避免因字字要求”四会“所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可防止因”识“、”写“相互掣肘而导致的认字过慢、写字不好的”两败俱伤“的情况;”多识快识“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汉字的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是对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少写“既避免了过度写字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刚入学的孩子手指肌肉还不够发达),又便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编排写字教材,更便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2、为提高识字质量,确立三维目标,突出识字能力→目的:打牢识字基础,促进持续发展。新一轮语文课改中有关”识字教学改革目标“,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增加、速度的加快上,而且表现在”质“的要求的提高、整体效益的提升上。这里的”质“是指识字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识字数量、识字速度,应该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识字的多重功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怎样在识字中培养起学生的识字能力、发挥识字教学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多重功能呢?”语文课标“在确立”识字教学“的”质“的目标时,着力于通过以下两点创新来达到这一目的:①通过确立识字教学的”三维目标“来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我们以第一学段提出的六项目标来说明这个问题: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有第二项(”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三项(”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注意间架结构“)、第五项(”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有第六项(”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侧重于”情感态度习惯目标“的有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三项(”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四项(”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三个维度“确立识字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利于体现识字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也就是既要实现拼音、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目标,还要完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的目标(这就是说,在识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一旦具有了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于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识字教学的”三维目标观“。②通过突出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关于识字教学的能力目标,”语文课标“是分层确立的:第一学段——要在实现识字的”量“的目标的同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的方法,以及查字典的方法,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提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提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如果我们努力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一旦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他们在以后的识字中就能做到无师自通,也就能在识字的王国里展翅飞翔,这就为他们自主地阅读和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识字教学的新设计为了体现识字教学的新理念、落实”语文课标“提出的识字教学的”新目标“,语文课标教材对传统的拼音、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呈现方式等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创新。比如,对于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地编排顺序、丰富多彩地呈现方式:有先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的,也有先学一段时间的汉字再学汉语拼音的;在学汉语拼音时有的还穿插着学一些汉字;有些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设计极富创意,通过创造出拼音的儿歌,配上精彩的图画,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又如,识字教学内容的设计更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我们来分析一下”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这课识字教材,从编排形式上看,编者给它配有精美的图画、字的上方注有拼音;从内容组织上看,它包含着情境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教育功能。下面以我市使用的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1—4册)为例来作一些具体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识字教学内容设计的新特点。

  ㈠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1—4册)识字教学内容分布情况项目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认字量363    430     426     581写字量160    277     295     268拼音教学内容认字母;拼音节看拼音读生字抄字母;抄音节 简单的拼写较熟练的拼(不检查)大写字母;电脑输入汉字识字能力培养内  容看图认字;听读认字(问别人) 看拼音认字看上下文猜字(不检查);部首识字(30个部首)分析字形,推知字义;部首查字(40个部首)借助声旁认字:音序查字;基本达到独立识字 写字教学内容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笔画笔顺较熟练掌握笔画笔顺养成揣摩汉字形态的习惯培养表达中纠正错别字习惯 识字方法渗透随文识字;拼音识字;字理识字随文识字;部首识字;听读识字部首识字;随文识字;部首辨析母体字识字;随文识字;      ㈡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1—4册)识字教学内容设计特点运用”语文课标“精神作指导,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1—4册)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字画结合——目的是为创新识字启蒙的思路。该教材改变了过去一入学先学汉语拼音的设计思路,而是从识字入手进入语文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把学生引进识字的大门呢?教材遵循”两个规律“(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规律;一个象形字就像一幅画的规律),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编排设计,学生一入学就被吸引到了生动形象的识字王国里。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字与画“中,第一课设计的就是借助8幅图画认读”日、月、水、火、山、石、田、土“8个汉字,通过字与画对应,引导学生看图认字,了解从画是怎么样演变到汉字的;第二课设计的是利用9幅图画认读”人、口、目、木、禾、竹、马、鱼、鸟“9个汉字,并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采取字画结合设计的内容作为识字教学的引入部分,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也有利于进行识字的启蒙教育,还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印象。

  2、拼识互促——目的是为加快学生识字的速度。所谓拼识互促,是指该教材在设计上创造性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的精神,真正把”汉语拼音“作为”工具“来安排,使学生在利用这个”工具“识字中掌握这个”工具“,从而促进他们更快、更多、更好地识字;同时在设计识字教学内容时,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的学习来不断地巩固”汉语拼音“这个”工具“,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拼音识字能力,这就真正体现了”拼音和识字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识字教学内容编排的新要求。比如,一年级(上册)1—4主题单元,在设计以字画结合引入识字、听读方法(将汉字字形与字音对应起来)大量识字的同时,教材通过给生字和自读课文加注拼音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拼音的面孔,渗透性地学习拼音这个”工具“;5—9主题单元,采取”以熟字带拼音、学拼音带识字“的设计思路,既有利于使学生基本实现”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一拼音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有利于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识字,真正”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来设计,而不是把它作为文字或准文字来对待“;第9个主题单元以后一直到第一学段结束甚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始终都坚持了”把学生对拼音的学习看作一个‘过程’“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这一识字的”重要工具“,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拼音识字的能力。

  3、借鉴规律——目的是为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这里所谓的借鉴规律,是指该套教材在设计识字教学的内容时,注重借鉴、充分体现汉字固有的基本特点,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努力使识字教学内容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大家知道,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就有”六书“造字之说。这里的”六书“分别是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和转注(其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是最基本的构字法),它们体现了汉字丰富多彩的构字规律。虽然掌握”六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在识字教学内容呈现和识字教学实施中,适当借鉴一些”六书“规律,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特别有利于学生理解汉字字义、掌握汉字字型。为此,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六书“造字法的规律,编排了一部分利用”六书“构字法识字的内容。比如,前面分析”字画结合“特征时列举的一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字与画“,在呈现象形字”日、月、火、水、山、石“等字时,既将这些字在古代的象形字写法(或汉字的演变过程)附在旁边,还把这些字代表的事物画在了旁边,几种因素有机结合、同时呈现,这就是创造性地借鉴象形字的构字规律来设计识字教材。又如,一年级(上册)第16个”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是这样提示的:爸爸告诉我,” “表示房子,”灾“就表示房子着火了;”灭“字上面的”-“表示把火一盖,火就灭了。有意思!我觉得”泪“、”哭“、”尖“、”明“这些字都很有趣。很明显,这种设计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巧妙的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再如,二年级(上册)第二、第七两个主题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一、二)。在呈现 穴、广、厂、身、月、页、耳、目”等偏旁部首及由这些偏旁部首组成的“宿、窝、库、厢、躯、肝、额、聪、瞄”等形声字时,还在这些偏旁部首的旁边画出了生动形象的表示这些偏旁部首意思的事物(这些偏旁部首是象形字,用作形声字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这就是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编排设计识字教材。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充分借鉴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编排设计识字教学内容,不仅巧妙地体现了汉字固有的特点,具有科学性,而且使识字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学生乐学、易学,效率高。

  4、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优化学生识字的过程。所谓创设情境,是指该套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角度,采取“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不仅设计有2—3篇与主题相关的课内教学篇目,而且还选配了3—9篇与主题相关的同步课外阅读篇目)编排方法,立体式整合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教育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性、丰富性、生动性;更为可喜的是,这种编排呈现方式,不仅使生字新词的复现率特别高,而且使生字新词出现的情境也更加丰富多彩,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所学的生字新词多次见面强化、及时复习巩固,从而使学生的识字过程更为优化、更加生动、更富情趣、更具实效。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个主题单元《家》,课内选编的篇目有《我的家》、《家》、《给小鸟安家》三篇,还配有同步阅读篇目《我们爱祖国》、《妈妈》等六篇。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实际上是创设的一幅幅生动、丰富的识字情境,要求学生学习的生字新词如“家”、“爸爸”、“妈妈”、“树林”、“祖国”等,最多的重复呈现达到了25次,最少的也有5次,这有利于低年级儿童运用听读识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中识字学词,使识字教学既轻松愉快、又省时高效。

  5、引领拓展——目的是为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所谓引领拓展,是指该套教材在选择和设计识字教学内容时,注重充分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在确保课内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识字基础的同时,通过设计适量而独特的主题单元来引领老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利用识字的资源,感受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养成在生活中学习汉字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增强自主识字的能力。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个主题单元《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开放性识字单元,其基本内容是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其设计意图是引领学生到“外面”去实践、到“外面”去学习,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看拼音识字”和“问—听—读”等识字方法,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中至少认识15个生字;同时还设计了“我们可以从哪儿识字?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这一把“金钥匙”,启发引导学生拓宽识字途径。像这样的开放性识字单元,还有一年级(下册)的《车的世界》、二年级(上册)的《书的世界》、二年级(下册)的《体育世界》、三年级(上册)的《集市和超市》等。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识字主题,不仅架起了儿童、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唤醒了儿童对学习的渴望,而且逐渐引领学生把识字的面扩展到了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

  四、识字教学的新方法识字教学理念的更新、目标的调整、设计的变化,必然要求方法的创新。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识字教学体现汉字自身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上文分析的五大特征),从而达到“轻松愉快、省时高效”的识字目标呢?笔者学习和研究所形成的初步观点是:

  ㈠ 强化刺激法强化刺激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个汉字时,要想方设法将汉字呈现给学生的方式生动化、情趣化、刺激化,使学生对第一次感知的汉字留下深刻而强烈的“第一印象”、建立清晰而牢固的“神经联系”。强化刺激的具体方式很多:⑴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比如,在引导学生“听读识字”时,不仅要求“朗朗上口,整体感知”,还要训练他们“在变化了的语境中辨认汉字”,使学生能够“手指字、眼看字、嘴读字”,这样手、口、眼多种感官全部投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印象也就自然会很深刻;又如,教学蔬菜、水果类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用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还可让他们边看、边摸、边认读,甚至还可以让他们边看、边认、边尝、边介绍感受到的特点,由于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记忆就会非常牢固。⑵利用直观形象手段。比如,教学“日、月、木、禾”等象形字时,可以出示这些汉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挂图,这既有利于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汉字的表象;又如,教学“休”这个会意字,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夫倚树小憩图,学生既会觉得趣味无穷,又会对字义、字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如,教学“飞”字时,可利用简笔画来表示它的形义联系(画一只飞鸟,并对照提示:横折弯钩像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一撇一点是小鸟展开的翅膀)这样教学既生动有趣、又终身难忘。

  ㈡ 复现巩固法复现巩固法是指根据新教材识字速度明显加快、识字数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为防止遗忘率的增高,大面积提高学生识字的巩固率,运用“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作指导,在第一次“强化识记”后,还要注重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复现巩固,温故知新”。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⑴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当堂复现巩固。比如,组织学生分小组玩字词卡、玩魔方(每一面写上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做摘苹果、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儿歌、古诗,让每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参与中要注重保护和培养这部分学生识字的自信心)在生动活泼的识字情境中、在合作探究性的识字活动中,与要认识的字多次见面、当堂巩固,使他们与生字宝宝之间“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自然成了好朋友”。⑵启发学生自主的创新识字方法巩固。比如,针对低年级儿童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部分则注意不够,往往把“纸”字多写一点、而把“底、低”少写一点的情况,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创造出了这样的识记办法:把“纸”编成“白纸一张没有点”这样一句话来记;把“底、低”编成“底、底、低,真淘气,小点坠的它,头部抬不起”这样一首儿歌来记。又如,我们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组成规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记住它们:用“加一加”的的办法记住“辛”(立+十)、用“减一减”的办法记住“衣”(袋-代)、用“叠一叠”的办法记住“森”(木、木、木)等等。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的,就会深刻而牢固。⑶鼓励学生积极的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比如,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造句中、在书面作业和习作中,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合中,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留意生字的复现,鼓励学生做巩固识字的有心人。

  ㈢ 综合创新法综合创新法是指为了实现“快速高效、轻松愉快”的识字教学改革目标,根据汉字固有的形、音、义整合统一的基本特点,遵循儿童认知心理的基本规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习借鉴各家之长、多元结合,又要注重灵活运用、综合创新,探索、总结出最适合儿童高效、趣味识字的策略和方法。识字教学方法怎么才能做到综合创新、灵活多样呢?关键有两点:⑴博采众家之长,多元结合运用。比如,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流派)达20多种(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其中,侧重于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侧重于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字根识字、部件识字、字谜识字、成群分级识字等;侧重于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阅读识字)等;侧重于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析形索义识字等;侧重于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猜认识字、韵文识字、询问识字等;侧重于从音形义三方面联系入手的有趣味识字、立体结构识字、科学分类识字、奇特联想识字等;侧重于从识字与信息技术结合入手的有双拼计算机辅助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四结合(即识字、查字、编码、打字)识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势,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灵活运用。⑵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突破。比如,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增强识字教学的活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我们可以设计“主题活动识字”形式。主题的内容可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来确定:刚入学的儿童,互相认识姓名十分必要,就可以“名字里的故事”或“我有一个好名字”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认名字里的汉字、说说名字里的故事,学生还可以制作自己的小名片挂在胸前,相互一看,多神气呀!中秋节到了,丰富的中秋文化吸引了学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秋佳节”这个主题,搜集、认识、交流、欣赏月饼的包装,搜集、吟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学唱中秋的歌曲。总之,识字活动的主题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主题活动后可以把此次“活动识字”的重点内容张贴在班级识字角中,以便于学生巩固复习、随时识记汉字。

  ㈣ 培养能力法培养能力法是指为实现“语文课标”确立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新目标,在努力使识字教学“轻松愉快,快速高效”的同时,要坚持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悟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使他们在识字上能逐步做到无师自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阅读和习作交际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要抓住两个关键:⑴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比如,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和课标教材识字教学内容的设计编排特点,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重点培养以下四种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一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要求在第一册识字教学中培养形成);二是认识和分析字形特征结构的能力(要求在第二、三册识字教学中培养形成);三是用音序、部首查字法了解字义或字音、字形的能力(要求在第三、第四册识字教学中培养形成);四是在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及语文实践、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字词的能力(要求在第一至第四册识字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形成)。⑵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字形特征结构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分阶段逐步推进放开:当引导学生运用看图、拼音、听读等方法学了一批独体字后学合体字时,教师就可改变一笔一画地分析字形的方法,而是启发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字形,识字教学的速度应快于学习独体字阶段;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能基本独立或合作分析并交流汉字的基本结构特征,能创造性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把“臭”分析理解为“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这说明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这时的教学就可再放手一些、速度也可再加快一些;随后,教学生学会了查字典词典,能自己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含义、分析字形,教师就不必采取全班同步逐个辨字形、讲字义的方法了,而应该抓重点、破难点,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识字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生字难词。总之,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既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根据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由扶到放,逐步把识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㈤ 开放自主法开放自主法是指识字教学要努力突破传统的“限于课本、囿于课堂”的闭关自守的教学思想,在“立足课内,打牢基础”的同时,要采取开放性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识字资源、课堂以外的识字渠道,使学生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的识字活动中,既最大限度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又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开放自主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很多:⑴情境诱导式。比如,儿童天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主体,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校园的一切对他们是格外新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把学生的这种欲望和识字巧妙地联系起来: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名字、学生名字等,都可以精心设计后贴在教室里;黑板、课桌、墙壁、门窗、教学用具的名称等,也可以写出来贴在醒目的位置,以便学生随时自主地去猜认、去识记。⑵迁移拓展式。比如,学生学了《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等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课外、校外去观察、阅读,到他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去发现、搜集有关的字词,并制成字词卡片或剪贴成册,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班上交流,或在“识字园地”中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这样坚持不懈,不仅可以增大识字数量、加快识字速度,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识字习惯和能力。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情景化识字教学有效构建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浅谈农村并校情况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