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飘溢浓浓的“语文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味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造欲。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课凸显“语文味”展开探索。

  一、 透出生活的鲜味

  审视现行的语文课,许多教师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更多的都还是局限在“文本世界”里,不善于打通儿童的现实世界。任何语言的习得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而且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学生情感实践的广阔空间,人文精神实践于现实生活。因而,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儿童丰富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对课程内容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演化成了对课程人文性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均表现于现实生活,生活给了人们认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并且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可以说,现实生活就是人生的课程体验,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它作用于学生课程内容的情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感受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二、 品出词句的真味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替换比较,品味语言的张力。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句替换也难奏效。通过对语言的替换、比较,学生才感到语言的精妙,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想象还原,品味语言的穿透力。有些文章的内涵比较含蓄、深远的。运用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唤起“内心视像”,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悟出文章的真谛。

  3、巧用表意,品味语言的表现力。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

  三、读出文章的情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叶圣陶老先生曾告诫执教者:“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贵在读书。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要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但是,如果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是不可取的。“读”的目的是第一要素和核心。每一篇课文的读,每一次的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感知课文,概括内容;或品析词句,鉴赏评价;或据文想象,发展思维。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1、在文本的含蕴处读。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在重点内容处读。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4、在内容的变化处读。要保证学生课堂朗读的时间,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教师要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有针对性地交流与评价。教师要真正“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得扎实,读得饱满,读得尽性。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四、留驻语言的韵味

  语文学科有两重任务,一方面要让儿童”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让儿童的精神直至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两者之中,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语言的实践及习得“。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掌握语言规范与规律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绝对不能错失语言实践与习得的大好时空。语文教学必须用好教材,为铸造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合金“提供有效的范例,实现读写互促”1+1>2“的整体功能。教师要努力研读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着的读写转化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1、厚实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记忆积累。不记忆积累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语言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创设情境,迁移摹写,引导学生探索人物内心世界,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补白训练等。

  2、扎实语言训练。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表达既是学语言的目标,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只是为他以后的运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并不等于就会自然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必须花大力气才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运用的关键在于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每一次语言的实际运用,都要有目标的达成,有提升,使学生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要活用语言的实践,化机械为灵活,化外显为内隐,化单向为综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语言图式来同化新的语言图式,从文本解读到实践体验,从实践体验到创造性表达,实现一次次品味文本语言到建构新语言的飞跃。从而保证语言训练的扎实、高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真正发展。

  ”语文味“并非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语文教学的民主化    下一篇:语文课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