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创设的情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呈现案例:

  四下第39页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王叔叔有一本旅行指南,这本书一共234页。王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三种解题思路,三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在试教时,学生很快得出三种不同的算式,很快的回答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喜欢哪种方法。我问学生234-66-34为什么可以234-(66+34)或234-34-66?学生的回答是,234-(66+34)是因为66跟34可以凑成整百,而234-34-66中234的尾数34跟34正好相同,所以234-66-34可以写成234-(66+34)或234-34-66。在联系中,很多学生不会把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改写成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或者一个数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课后老师们给我评课,指出234-66-34可以写成234-(66+34)中(66+34)是因为66+34可以凑成整百及234-34-66中234-34是因为234的尾数34跟34正好相同,这两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算理。老师们给我提出的改正的建议是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用好教材给出的情境。234-66-34这样列式的依据是:总页数-昨天看的-今天看的=剩下的;234-(66+34)这样列式的依据是:总页数-两天一共看的=剩下的;234-34-66这样列式的依据是:总页数-今天看的-昨天看的=剩下的。三种不同的的方法,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求的都是剩下的量,得到的结果也都是一样。所以,234-66-34可以写成234-(66+34)或234-34-66?第二次的试教,我跟学生一起结合课文的情境在题目中,找出以上三种方法的数量关系,也就找到解体的依据,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这样去理解三种方法,思路清晰,学生也容易接受,课后的练习出错的相对少了很多。

  反思: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其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现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再结合教学目标定位来看,教材的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情境内容。教材与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教材的序言、例题和插图许多都取材于生活,为枯燥的数学注入了许多鲜活的气息。教学情景设置在很多情况下,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教材学习情景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对于同样的教材学习情景,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如何利用情境图进行教学。

  一、把握情境图,精心组织主题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情境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情境图,切实把握情境图的含义是使用好情境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你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情境图”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情境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认为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情境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情境图”变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情境图”的应有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好课是由一串好问题构建而成的。教师只有对“情境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巧用情景图,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发现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情境图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它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课上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知识和感悟知识。

  1、走进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入学时上的第一节课,教学“数一数”时,我选择儿童乐园场景,从儿童喜欢的场景入手,在屏幕上展示出情境图,大象滑滑梯,飞机转盘等玩具是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学生高兴得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儿童乐园,每一双小眼睛盯着画面。此时,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谁想和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话音刚落,他们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争着发言,探索热情十分高涨。在学生了解了有哪些人和物后,再引导学生数一数具体的数量,并组织学生交流,对数的方法进行点评。最后在学生认识数字1-10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身边的,家里的,教室里的或校园里的人或物,说给同学听听,尽可能让学生联系的范围大一些,数的机会多一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数一数的活动。

  2、善于引导,唤起想象,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在上课前,根据情境图色彩鲜艳,趣味性强的特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认识符号〉、〈、=”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情境图,学生们立刻被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吸引住了。这时伴放运动员入场的旋律,我充当运动会的解说员:“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这里正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报名参加。你们看,谁向我们走来了?”学生们很兴奋,有的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纷纷大声地说了起来。于是,我请学生们站起来回答,有的说了小动物分别是多少,有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说出了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等,学生们思维活跃,谁都想说一说,老师在旁加以引导,他们很快就认识了“〉、〈、=”的读法和含义。

  三、优化情境图,灵活创设情境,彰显最佳教学效果

  教材以情境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情境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情境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1、将“情境图”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情境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吨的认识”,可以编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还有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这四个动物来到村边的河岸上,河上有一座桥,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一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等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我们的小朋友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结果我一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并且很快出来了几种过桥方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吨”的含义。

  2、将“情境图”动态化,将静态的情景活现出来。“动化”,就是化静为动,将情境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将情境图中的内容变为实际操作,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认知,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和运用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其一,化静为动,加深学生对情境图中内容和情节的认知。数学源于生活,情境图中的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仅以挂图的形式机械地呈现,有时对学生来说仍是显得疏远,很难理解其中的“所以然”。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一位老师出示情境图后,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然后让学生分析图意、尝试列式。结果学生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把握、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同时反映出静态的情境图在表现动态信息上存在不足的教学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化静为动,把情境图中的情形进行“真实再现”,用动态的呈现方式演示给学生看。这样,诸如“怎样计算”的问题就显而易见、迎刃而解了。其二,化静为动,丰富学生对主题图中内容和情节的表象。例如“认识整百、整千”,教材中先让学生数出100个小正方形,然后出示情境图,再让学生看图一百一百地数,一直数到十个一百,来认识一千。这般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建立一千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数感,结果肯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化静为动,用适当大小正方形纸来代替小正方块,要求全班每位学生准备50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教学时先同桌两人合作认识整百,再全班合作认识一千。在这样的合作与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切地感知一千的大小,数感的形成也会水到渠成!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下一篇:如何进行初一学生数学学法指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