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两读”与“两写”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金河中学 张小丽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读与写至关重要。所谓的“两读”指朗读和阅读;“两写”指的是写字和写作。抓住了这些,也就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语文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这种生命力需要通过学生才能赋予。把一篇篇文章摆在那里,没有读懂它,那将还是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语文的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抓不住根本,那也将是一堂堂无效的课。在教学中,我不断的探索,琢磨,终于明白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两读”与“两写”。其中“两读”包括朗读、阅读;“两写”包括写字与写作。只要紧紧围绕这些来展开教学,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 课堂教学在“两读”与“两写”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课堂中免不了朗读。学生读得断断续续,或者毫无生气。常常在备课时,教学重难点中也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不难做到,那也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感情实在令学生很为难,那是对读书更高层次的要求。经常出去听课学习,听见学生读起书来是平淡无奇,苍白无力,而且这样的事情见得很多。

  古语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不是一句空话;亦有“孰能生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得多了,意思自然明了。老师也不必费尽口舌,煞费心机的让学生去理解。

  说到这里,就想到了阅读。语文书其实就是一本好的阅读教材,其中选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课堂中常出现读而不思的情况。学生把阅读仅仅流于形式,布置的大量课外的阅读成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然而,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正因为没有丰富的知识量作为支撑,一提笔写文章,开始绞尽脑汁,终寥寥数语,无创作动力与知识储备。加之语言词汇缺乏,遣词造句十分吃力。

  二、 情感催朗读。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情感、文化底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有:“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囊括了一代之一代的文学成就。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国学启蒙教育读物很多,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积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我个人很喜欢古诗文。选取了李渔的《笠翁对韵》教学生朗诵,刚好《笠翁对韵》有是一本关于诗韵、对仗的声律启蒙著作,文辞优美、声律精妙。学生朗读起来,韵味无穷。一遇到语文早读时间,我班级的学生必会学一段《笠翁对韵》中的内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韵味无穷的读书声教室里回荡。在后来的一次公开课上,老师们纷纷夸奖我班级的学生书读得好,有感情。我才恍然大悟,朗诵国学经典会对学生有感情地读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能够接受一定的启蒙教育读物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点化。教师的点化要建立在学生自身有了情感底蕴之上。一旦学生具有情感内涵,遇见任何文章,只要老师适当点拨,或者适当创设情境,便能读出感情来。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增色。

  三、阅读见素养。

  (一)课堂中的阅读教学。阅读,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个会阅读的孩子,学习永远不会差。往往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课堂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我在教学时,把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课外阅读。课前,安排十五分钟学生自学课文。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和疑问即在书的边缘。这种学习方法很灵活,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两人、四人小组合作。这既体现了“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又能自主的探讨,合作的学习。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二)推荐书目,指导阅读,适时摘抄。在学者曹文轩看来,孩子的阅读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书海茫茫,学生要去阅读课外书籍,也不知该读哪些书。学生们总是捧着一本本《老夫子》、《爆笑校园》等漫画书籍,对自己课外知识的积累作用不大。因此,老师要推荐给学生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名人故事》、古典四大名著、《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等等。在阅读的同时,予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熏陶。

  然而阅读需要一个环境,不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要提供这样的环境。课堂的读书,就是培养孩子静心阅读的一种环境。下午到校后,孩子需要静心,我会安排三十分钟时间阅读。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环境下静心读书,也是一种文明与修养。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读书读了,好像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则表示“儿童阅读的首要之义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图书、爱上阅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留在心灵的,是一种品质。目前孩子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水平会逐渐提高,让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当然,美好的语句,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有的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就是每位同学的摘抄本。点滴积累,就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四、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对于初中生来讲,没有什么生活阅历与经历,正所谓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文章中少了情感,竟也无内容可写,说起作文感觉头疼不已。写出来的文字语言必然干巴巴,苍白无力。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写作的“活水源头”便是生活的真切体验,情感的绵延融入。

  基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们用心去感悟学校生活以及独有的家庭生活。每次写作之前,我会让学生自己先积累素材。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亲情母爱。提前一周,我让学生拿着草稿本,收集材料:生活中父母如何关爱你的?选取最优典型性的实例。观察父母的手,看看和你的手有什么区别?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从课文读物中(冰心作品《荷叶*母亲》《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描写、一些关于父爱、母爱的诗歌)摘抄描写父母的爱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老师也可以自己提供给孩子名言警句。

  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情,真实感动。比如,有学生写到:“妈妈的手,曾经也该是红润润的。帮我洗过衣服、喂过饭、抱过我。当我伤心时,妈妈就用会她那温暖的手抚摸我的头,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当我写作业的时候,头常常低下去,妈妈就会用手拍拍我的背,让我坐得更直……”

  让写作传真情,传达出来的是孩子的心声,是他们心灵的想法,而不是胡乱编造,读起来情意绵绵,真切生动。

  五、字字显心性。

  再谈谈写字。翻开学生的作业本,“龙飞凤舞”的字迹让人眼花缭乱。“字如其人”绝非泛泛而谈,是说从一个人的字迹看其性格或者说品行。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却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字迹很重要,虽说现代科学发达,电脑打字代替书写。但字迹也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在。为此,学校开设了书法课。我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楷书字帖,每天临摹一页,请家长监督签字,我做批阅,一步步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

  总而言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内涵,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习惯成就了学生的高雅素养,情动于中的感动流露书写了学生的真挚心声,从而产生情感与体验的共鸣,加之丰富的知识,广阔的见识,写作便成为乐趣,源源不断。我的教学经历经验有限,但我坚信学生会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而语文也为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穷的益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力再现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