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教材中的古文不多,但教师仍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教学方法,让小学生从小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学校都编制了古诗文校本教材,那么教师更应该有些古文教学方法的储备才好。

  我以为,小学阶段教学古文的一般流程是:教师导读,学生诵读,释析要点,拓展关联,自我建构。

  第一,教师导读。有的教师常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始,先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一番导引。有的教师则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前,做总体的引导。小学生学习古文也需要这样的导读。小学生拿到一篇古文,眼前会出现诸多难题,有字词释义方面的,有时代背景方面的,有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如果教师事先做些准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做点铺垫,激发兴趣,为学生解决困难提供坡度,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顺利很多。

  第二,学生诵读。小学生学习古文,诵读极端重要。读到通畅自如时,学生对部分词义也就明了了。

  第三,释析要点。一篇古文中有时会出现常用的语词和句式,这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述提醒的。如果遇到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也是需要教师细加讲解的。因为这样的内容学生无法自读自悟。将要点说明清楚后,还要用诵读的方法巩固,加深印象。

  第四,拓展关联。小学生学习的古文都是浅显短小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后,可以再找一些相关的文言文给学生阅读。所谓“相关”,是指可以是同主题的,可以是同文体的,可以是同作者的,可以是同时代的等等。不管哪种“同”,阅读难度最好是相当的。除了“同”,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异”。在拓展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积累词句,活化思维。要说明的是,找“同”稍微容易些,找“异”却难。需要教师有较大的阅读量才行。

  第五,自我建构。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观点、感悟。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古人,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阅读古文提升自己的现代意识。如果只从增加阅读量的角度来认识拓展阅读,就有些“物”不尽其用了。有一次,我教学生读蒲松龄的《牧竖》。文章讲的是,两个牧童到狼窝里累死母狼,抓获小狼的故事。课上,我引导学生从母狼的视角讨论这个故事。通常,在读者的意识中,牧童总是弱小的,狼总是凶残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牧童却是主动出击的一方。课后,一个学生站在母狼的角度改写了这则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狼的同情。这样的自我建构训练,能缩短学生与古文间的距离,提高阅读阅读古文的效益。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度调整上述流程。

  由上述教学流程可提炼出三种常用的古文教学策略。

  第一,范读诵读猜测大意。

  教小学生读文言文,首先就是大声诵读获得语感。而且刚开始时,教师一定要范读,然后学生再模仿着读。这样做好处很多,比如,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冷僻字的字音,有效地学会句子间的停顿和古文特有的语调等。古人对诵读极为重视,历代读书人留下不少经验。清人李扶九把读古文的方法分为上下二等。这里摘引一段:

  ……然后逐字逐句而细读之,看其措语遣词如何锤炼;又逐节逐段而细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转变;又将通篇抑扬唱叹缓缓读之,审其节奏;又将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再看其通篇结构照应章法一一完密与否,则于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能读古文,异日自能作古文者此也。

  李扶九将诵读分成缓读和快读,各有各的用处。他认为,通过诵读可以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可以了解作者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最后实现以读促写。可见,不能为读而读。当然,现在的小学生读文言文不必达到那么高的要求,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懂大意即可。李扶九还说——

  初学最要,若古人字句险僻不亮,用意深晦不明者,可解则解,否则不求甚解,盖读书贵得大意,此古人所谓善读书也。

  这个经验很重要。初学文言时,跳过一些难字,在教师的引导下猜出文章大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在短时间内看懂一篇古文大致的意思,便能获得成功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再去深入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提供资料注重讨论。

  小学生学习文言,古今异义的词汇,文化常识,典故等,是最常见的难点。可以如果在这些地方花太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单调,索然无趣。所以我经常将上述信息印成讲义,发给学生,或是让其提前阅读,或者在课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另外,选择合适的材料,择其紧要之处,引导学生或从内容或从表达形式上开展学习讨论,也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感觉到学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方法是相似的,从而减少陌生感。

  有一次,我教学生读刘基的《道士救虎》:

  道士救虎

  苍莨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寺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呼号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移船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蒙蒙然,坐而舔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眂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熟读此文后,我让学生讨论了几个问题:道士救人,救了多长时间?道士救虎前有人劝过他吗?他为什么不听劝?道士受伤之后会怎么说?这个道士与东郭先生有什么异同?

  这些问题有的让学生想象文中省略的内容,有的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有的引导学生思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之后,效果很好。

  补充一句,我一直不大赞成给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读过于简单的文言文。一来学生会觉得学习没有挑战性,影响其学习兴趣;二来过于简单的文章无从咀嚼。学生自学即可,不必在学校里教。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百分之六十以上,最好是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词句朗朗上口,冷僻字词不多的。

  第三,改写表演分享愉悦。

  要学好文言,关键不在于了解字义词义,而在于掌握常用的句式,获得文言的语感。只有立足于运用,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将文言文改写成小故事,排演课本剧都是很好的学习形式,当学生在白话与文言之间自由出入时,文言就从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语言。

  有一次我教学生读《艾子杂说》中的一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学完之后,请学生将文言改写成白话故事。一个孩子这样写——

  以前有个人想去打猎。出发前,他到集市上买鹘。可他不认识鹘。在一个小摊前他对小贩说:“我要去打猎,帮我挑一只好一点的鹘。”“好咧,亲!”小贩一边答应,一边心想,给他一只凫。他这么二,肯定不会发觉的。

  那人兴高采烈地带着“鹘”去了郊外。突然一只兔子跳出草丛。“走你!”他扔出了“鹘”。可是可怜的小鸭怎么会飞呢?它“叭叽”一声掉落在地上。那人赶紧再扔,一次,两次,三次……小鸭实在hold不住了,叫道:“我的天啊!我只是只小鸭,被人吃进肚子才是我该做的事。你扔什么扔啊?人家很痛的!”“什么?”那人叫起来,“鸭子?可小贩说你是鹘啊,可以抓兔子啊,怎么会是鸭子呢?”“啊?嘎嘎、嘎嘎……”小鸭举起了小脚,说:“你看看我的脚脚,明显是游泳的料,怎么可能抓兔兔嘛!亲……” “太过分了,回去我要给他一个差评!”那人愤愤地说。

  曾国藩教儿子读书时说——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我想,小作者在用“淘宝体”改写这篇古文时,不就是将自己浸在原文之中了吗?小作者仿佛就是一条小鱼,视文如水,活泼泼地自由自在地游着。当这篇习作在教室里交流时,引来掌声一片,而此时小作者内心的愉悦是无以言表的。有了这样的经历,不仅这个孩子喜欢上文言文,她还能成为同学中的榜样,带动其他孩子。

  经常性的多式样改写练习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到古文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的笔尖慢慢流出文言句式。(孩子们对文言句式的吸纳、运用常常优于白话文学习。)

  教学策略只是为备课上课提供一些思路,教师只有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规律,教学目标才能定得贴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新颖灵活,吸引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游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写作在阅读中扬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