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让实质说话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了,这几年,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课程改革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语文教学过于“标新立异”,大家热衷于“创新”各种所谓的新教法、新模式,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在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上,更是以求新、求异为能事,似乎不这样便是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

  其实,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不顾实际,只注重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这只是形式的革新,并不能触及课程改革的实质。

  教学就像写文章一样,文无定法,教学当然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甚至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过去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显然难以适用现代教学,南方中学适用的课堂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北方的中学课堂,重点中学适用的也不一定能用到普通中学里去,文科班适应的教学方法,理科班未必合适。因为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别,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往往启而不发,有时候学生又会异常活跃,提出一些领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有时候课堂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明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个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课堂上,闪现的灵感火花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追求所谓的“动”和“活”而不尊重文本,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只是形式上的繁荣与热闹。

  我曾经听过一节《民为贵》的赛教课,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就本组的学习任务探讨交流。学生立即行动,探讨得很热闹,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求各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可能由于教学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学生课前准备很不充分,《民为贵》又是一篇文言文的缘故,在展示的过程中,各组代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或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错误,或是对句式的判断错误等等。学生展示结束后,也许是由于是时间紧张即将下课的缘故,也许是由于教师怕被评课者扣上保守的帽子,教师针对各组存在的问题,只是进行了纠错,并没有解释或讲授错误的原因,学生就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中结束了这节课。

  其实,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本课属于文言文的教学范畴,应当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但是,本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表现出的错误,都是一些基础性错误,而教师所给的学习任务也是一些基础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进行合作探究,这些内容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即可。当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应当就这些错误进行拓展延伸,适当讲授,以免学生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正是由于教师没有尊重文本,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热闹”和“活跃”,只是一种假象。

  可能是赛教课,教师往往也害怕评课者因为自己的课缺乏课改理念而有所顾忌,常常不敢或不愿讲解。当然,传统的讲授法,难以让课堂活跃起来。但是,当学生不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下,教师适当的讲解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此所谓,“愤”而“启”,“悱”而“发”。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不好的,就像服装中的旗袍,赋予它现代的元素,穿出来,不仅不显古板,反倒更显典雅别致。所以,适当的时机,适当的讲解,不仅不是保守,反而是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或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也常常设置不同的情境,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会因情境特点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中,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达到自己期许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往往易于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但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于范读,比如科普性说明文和议论文就不适应;也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因为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低之分,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姆雷特”,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陆游有诗曰:“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无论怎样的教学方式,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为了学生发展的目的,我们必须跳出教学形式套子,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摒弃语文教学中花哨的形式,去伪存真,让实质说话!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好处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导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