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于教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要处理好教学中落实工具性和突出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落实工具性,同时突出人文性,努力追求二者的水乳交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提高。

  (1)语言文字训练要和深化内容理解相结合。如学习《示儿》前两句,可引导学生抓住“万”和“但”、“空”和“悲”进行对比思考:既然人死后万事都成空,为什么诗人还只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呢?这样自然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忧国情操;又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无论无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这里的“终于”可以省略吗?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从中理解到巴金爷爷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是那么关心、爱护孩子们,从而受到感染。这样安排教学,既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又使学生理解得到深化,达到了学习语言和熏陶情感的同步和统一。

  (2)朗读默读的训练要和深入体会情感相结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式,默读是本学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进行此类训练时,应和深入体会情感结合起来。一般可先通过读来理解教材,然后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产生的情感。例如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小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自主理解感受,然后交流自读的感受:这里展现了我国疆域的广阔和河山的壮丽,顺势引导体会到祖国的可爱,接着激发朗读兴趣: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国的这一特点和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传声达情。学习《小草和大树》,可以先自由读文,然后说说最想对夏洛蒂三姐妹说的一句话,借此明确她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再通过默读全文对表现这中意志品质的语句进行重点学习体会,在交流提升以后引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各自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避免为读而读的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情景交融,生趣盎然,学生朗读和默读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学习方法训练要和把握精髓、锻炼思维相结合。在揣摩《钱学森》一文的表达顺序时,引导思考:为什么把本应该放在后面的第一自然段内容放在了文章开头?在学生理解了倒叙能引人入胜后,还应该提醒学生,这段描写的场景是钱学森爱国精神的一个定格和特写,是他伟大精神的一个生动注解。作者这样安排有助于读者对此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学习有关阅读指导的文章,也不应单纯的只注重学习方法的灌输和训练,而忽略其中的人文内涵。学习《学与问》,在懂得了学问结合、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后,还应借助哥白尼、沈括的事例帮助学生感悟严谨认真、努力探索真理的思维态度。

  工具性使语文教学有了理性美和实用性,人文性使之有了情感美和趣味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趋向阅读教学的完美境界。

  2、要处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教材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外国文学欣赏理论曾指出,当作品一旦完成,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了。我国也强调“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已经成为共识,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在教材分析中提及的有关练习要落实这个意识,在课文理解和体会时也要如此。读了《船长》,你可以敬佩船长的英雄精神,他可以赞叹船队的团结协作;《小草和大树》中,你可以体会到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价值,他可以欣赏出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的策略·;《姥姥的剪纸》,你可从中感叹民间工艺的奇妙,他可从中被人间温暖亲情所感动·····这样的理解都应该被肯定、鼓励和尊重,至少是包容。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尊重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我们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给学生以美好情操和正义良知的熏陶引领是我们的职责。所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感受应该以此为底线,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编者意图和社会公认的良知和道德。假设学习《船长》,认为他是个“傻子”,拥有逃生的一切便利条件,却“愚蠢”地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假设学习《示儿》,感觉陆游人已将死却“冥固不化”,嘲笑他的“迂腐”;假设学习《姥姥的剪纸》,轻视老人质朴的情感表达方式······这都是教师应该予以引导纠正的地方,不可放任自流。

  3、要处理好对话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册阅读教学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能否落实这一精神的关键。

  (1)课前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一个预设过程,教师要本着“教一节课,备一辈子课”的精神,重视与文本的对话,做到三读教材:一读,以一个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主要是感受把握作者的意图;二读,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文本对话,主要理解编者的意图;三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对话,想象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的特有体验和感受,考虑教学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三读教材和文本进行对话,教师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材所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所传递的作者价值取向和编者意图,然后结合学段重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而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逐渐于想象中走向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材肯定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要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编者意图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并把这当作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

  (2)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教师和文本的充分对话,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而不是代替这一对话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通过阅读实践产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其次要尊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让学生自己充分亲历一个认识、情感由浅到深的阅读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对话的良好情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静心、自由、充分地感受情感、体会思想和学习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关于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所谓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这样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三点:一是注重形象性,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展示课文展示的形象,让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二是注重情感性,情感是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的特点,让学生捕捉到这些点,满怀激情地去读;三是注重亲历性。要重视读书了,每节课都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3)课堂上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师生对文本都有了感受、体验和理解之后,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关于文本的交流对话,以锻炼思维、深化理解、促进发展。交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内容精神和表达方法的理解和体验,二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桌间、小组内、全班上,视问题的难易,以及对问题理解和体验的多元化和独特性的情况而定。无论哪种交流,我们都强调参与的全面性。通过民主平等气氛的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打动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展,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学会表达和展示的同时,也学会倾听与思考,学会调整和发展。

  教师的认知和观点是课程的重要资源,要求教师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去点拨、指导,只是要注意时机和方式。时机最好是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有片面、错误、争议、不足、偏颇之时;方式要灵活委婉,幽默明确。那种对学生讲究平等和民主,而不对自己平等和民主的做法是对民主和平等的误解。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放手无限制地演变成放纵,这是对教师职责和学生发展的一种放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老好人”般地不置可否,唯唯诺诺,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的。有些问题的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大多则是有区别的,教师要负责地告诉孩子们更好的存在,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4、要处理好宽泛性引导和指向性引导之间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时时存在的。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宽泛性引导和指向性引导的关系。所谓宽泛性引导,就是问题指向不明确、答案不唯一、“笼统模糊”的引导;所谓指向性引导,就是问题指向相对明确、答案相对集中、针对性很强的引导。

  (1)尽量多用宽泛性的引导。因为这样的引导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和舒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多元化的理解,能使学生活泼自主的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比如在引入课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了课文的题目,大家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读了本文(或者是这部分文字),你想说些什么吗?你有什么感受、体会或者疑问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产生的思维和感受、疑问,则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顺情而导,帮助学生经历一个积极愉悦而又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期待课堂上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也符合张庆老师说提倡的“三多一少”的指导思想,即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索,少一些束缚。

  (2)在宽泛性引导的基础上,必要的时候要灵活运用指向性的引导。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要落实目标,讲究效率的。当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出现困难、偏差、繁杂、残缺甚至错误时,教师要运用指向性的引导进行帮助。这是教师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这也是实效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质疑后,学生也许会提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散枝末节或者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提那么多的问题,很好,那么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呢?哪些问题是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联系密切的呢?”借此对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文字时,出现上述情况时,教师可以结合文字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指向性的引导。比如在读了《给家乡孩子的信》最后一自然段时,可以根据情况相机引导“在这一部分里,巴金爷爷最想对家乡的孩子说的是什么”,或者更直接“在这里你能体会到巴金爷爷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啊”。这样就能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集中到“珍惜时间”上来。

  5、要处理好教科书利用和课程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的编写为教师的创造性使用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进步。这样可以使阅读教学和时代、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实践。不过,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那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目标,趋向无度,片面地追求信息含量的增大,许多“关于语文”和 “无关语文”的内容增多,语文课补充的资料太多了,得了“肥胖症”,语文教师得了“多动症”。精读时应该干什么?把编者万里挑一挑出来的文章,不用,东找一个,西找一个,这是不行的。这样冲淡了教科书的价值,也无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且打乱了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苏教版编辑专家提倡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理念,应该得到重视和落实。多一些 “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本,以文本为本。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如凭借课后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但是不可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和漫游,力争真实、朴实、扎实地进行阅读教学。

  6、要处理好多媒体使用和课堂实效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形象性、跨越时空、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受到教师的青睐,这无疑是进步的,孩子们是欢迎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的。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如何实用,则要从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角度去考虑和决定。尤其是注意避免多媒体的使用剥夺孩子自主思维想象的权利和机会。比如学习《草原》一课,在泛泛地初读课文以后,就马上展示草原的景色;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反复出示那一棵孤零零的柳树。这样直接从文字到形象,缺少了学生凭借文字深刻地自主感悟想象的过程,使学生思维发生“短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思维的惰性,对语文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即使确定的必要的多媒体资源,也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难点,可以用来帮助创设情景,激发诵读情感,但一般都应坚持“先文后形,先想后比”的原则,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一般应该先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独立想象文本所描写、创设的意境,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象去欣赏形象。这样相同之处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成就感,有不同之处时,可趁机辨别对错,或者是鼓励孩子们独特的想象。

  7、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突出重点之间的关系。

  (1)扎实地落实“双基”的训练。这是语文的根本,从识字写字到理解词语、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要在每节课堂教学中得到锻炼。这也是编者的一个重要的意图,这可以从课后的习题设置中得到的引证,朗读、描红、词语的理解的训练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2)要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在心中记住本册阅读教材所突出的重点训练内容,就是在文章上面提到的张庆老师的四点意见。要结合本册教材的资源特点,把重点训练落到实处。比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是本册阅读教材两个突出的主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大量而有效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大德”和“小节”方面得到发展和有益的影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表达顺序、词语色彩、默读浏览、资料积累等都要高度重视,不仅仅在有相关题目的课文教材中进行有关的训练,而且要在所有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多次强化训练,以此螺旋上升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教学策略    下一篇: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