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论学校教研文化建设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学校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师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新型学校教研文化,一方面是人之“所为”,它呈现为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实践而创生出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则表现为一种活的流动态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具有新质的日常化的学校教研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新型学校教研文化之构建过程,正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型教师,在具有变革特质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

  关键词:学校教研文化 学校教研文化构建  以人为本  自觉研修  价值观  培塑学校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充分强调弘扬办学理念、整合群体智慧的文化呈现方式,因其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因而在促进教师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一切改革和创新一样,学校的教研文化也从思想到方法承受着观念的交融、习惯的失衡和思维的嬗变。尤其是当“新基础教育”在促进学校整体性转型过程中所倡导的“重心下移”策略逐渐延展到学校管理层面上时,建构新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就尤其必要,而且特别关键了, 其重要性也在这场整体的文化转型中,愈加浮现出来。

  一、学校教研文化的理论体认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对之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探索。

  所谓“教研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和教师在长期的教研工作实践和共同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和发展并为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深刻的思想境界、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全体教师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工作热情、科学态度、宝贵经验的高度浓缩、总结与提炼,是学校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研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理论上分它包括教研的精神文化、教研的制度文化、教研的物质文化和教研的行为文化。教研精神文化主要指教研理念,教研风气,教研意识,教研态度等,它决定着教研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支持,她是学校广大教师从事教研时的精神动力和前进方向;教研制度文化主要指教研制度建设,它是教研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教研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杜威认为,制度是为人设的,而非人为制度而设。基于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教研制度必然集结了理想和现实、继承和创新、行为方式和价值的统一,必然在功能特点上,体现出引领和激励,在文化特点上,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内容特点,体现出规范和创新。教研的物质文化主要教研的物质条件和研究环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风貌,它也是一种重要隐形教研力量和教育力量。教研行为文化只要指教师在教研中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以及教研行为、教研方式。理想的教研文化中教师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刻苦、团结、合作、奉献;工作状态应该是严谨、钻研、创造;生活状态应该是即踏实、勤俭、向上,教研行为状态应该是在专业引领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等等。总之, 教研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教研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基础和载体。我们要以完善教研的价值体系为重点,以深化制度改革和心智模式研究为突破口,不断改善物质条件和研究环境,才能创生出真正滋养教师职业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勿需证明,教研文化兼有文化的属性、教育的属性和研究的属性。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具有以下特点:

  1、群众性。教研需要“精英文化”的引领。但教研文化更应是群体的文化。因为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尊教师为教研的主体,以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吸引教师自主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

  2、科学性。教研文化具有科学文化的属性,因为它研究的是客观的教育现象。科学文化的核心在于求真、在于寻求科学的内在规律。所以,教研文化必然引领着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叩问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建构起自己的教学智慧,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

  3、人文性。教研文化更具有人文文化的属性。因为它的活动形式是人的自我反省和精神对话,它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教学的完美。所以,教研文化必须把教研的最高价值定位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它诱导着教师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规律,在教育教学的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就,肯定自我,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二、当前学校教研文化的流弊学校教研文化能否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能否为学校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能否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其现存问题的认识深度。倘若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清,诊断不透,就很难确立新的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构建好理想的学校教研文化。因此,反思与清理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当前学校教研文化多数时候表现为一种功利文化、制度文化和机械文化。

  1、功利色彩浓厚在高考、中考的“圆梦曲”中,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比高下,使得学校教研工作几乎以研究如何取得好的考试成绩的途径和方法为唯一目标。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又被概念化、数据化,呈现出无视周期规律、强调机械运作的特点,从而抛弃了对教研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研究者素质、合作精神、交流途径、研讨方式等重要元素的组合与构建。,从而形成一种畸形的教研氛围,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

  2、管理制度呆板学校不是通过对教研工作的深刻意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而往往是依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制约教师的教研行为,诸如,要求教师每学期听几节课、写几篇教案、开几次会、交流或发表几篇文章等等,这无形中抑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人文作用,这是舍本求末之举,有悖其基本规律的。

  3、运作方式机械学校为追求教研工作在短期内即可出现的效益,把具有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集合在单一的研究项目中,强调目标统一,过程标准,行动一致,如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实行固定的教研评估体系,忽视了对教师个性的关注与支持,在追求规范的同时却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掩没了其潜在的创造力。

  (二)当前学校教研文化多数时候表现为价值取向不明、任务定位不准、研究形式失范1、价值取向不明:学校教研工作的核心价值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但当前学校的教研工作多数却以完成具体事务为追求,不重视其对教师待续发展的内在价值。教师也仅仅把其当成单一的事务去做,窄化了教学研讨的内涵,造成其价值的萎缩。

  2、目标任务不准:学校教研活动围绕着特定的任务展开的,而当教师就任务要求完成之后,就止步不前,就不再对其从更深更高的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了,从而失去了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久而久之,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沾染上“媚俗”之气。

  3、研究形式失范 :从学校领导者到教研管理者到教师,因缺乏对教学研究的深刻认识,导致学校教研文化未上升到自觉参与的层面上来,明显的缺乏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教研当成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附属事物,加以淡化,最多也就走走形式,排排过场,其意义也就得不到拓展,实际上也就肢解了完整的教研文化。

  三、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策略(一)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目标教研文化的目标是多元的。构建学校理想的教研文化,就是通过学校师生的共同实践,运用科学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探索出一套可以教师的持续发展、让学生的持续发展、学校的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立轻负高效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适应教育改革,适应社会进步,适应人类自身发展。教研文化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和社会。

  ( 二)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原则文化是生产力,文化是学校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学校教研文化是推动教学教研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构建学校教研文化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研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切方法和措施都应以此为源泉,以此为根本,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激发人的潜在活力,有利于保护人的个性创造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体工作的科学进步,是构建学校教研文化的根本。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研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着眼全局和未来,注重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提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必须尊重教研文化本身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如果过分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势必走向极端。因而,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做起,追求理念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和措施的革新,只要是积极向前的,我们就要去做,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研究。

  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教研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学校的个体差异,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基础和发展环境,因而,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围绕学生实际,一切围绕教师实际,一切围绕学校实际,形成氛围,形成特色。用先进的理论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用别人的经验与真实的学校教师的实际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成真,以形成自已的教研文化之特色。

  (三)、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方法学校教研文化的主阵地是学校个体本身,尽管教研文化建设的方法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建设的关键应聚焦在建立科学规范,长程有效的“校本教研”上。融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塑造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活力,使教师在学校里成长、在教学工作中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成长。

  1、确立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理念的提出,要与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相统一,具有“崇德求实、博学致远”的内涵。同时,制定相应的长程有效的教研文化建设方案,使理念行为化,教研制度化,评价科学化。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着力于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的教研风气,以机制和效益为价值取向,建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和各培训专题小组等多元性教研结构,提升为团队的智慧。

  2、重视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在教研的过程中,应做到“四个重视”:重视交流合作的话题,拓展教师的视野;重视课堂教学的实境,避免教研脱离课堂和教学实境,失落人本因素;重视解决问题的研修,帮助教师从学科整合走向文化整合;重视课程目标的把握,培养教师自觉研修的素养。

  3、促进教研文化体系的转变。从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的转变,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本着终身学习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同伴间的创意设计、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都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要让学习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4、搞好教师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建设。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突破口,学校应以此为龙头,构建科学有效的教研文化。在建设中,应着重应搞好教师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建设。

  A、引领教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成长的行为机制的建设。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教学研究,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比较科学、规范的教研行为来指导教学行为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并不断追求优质高效,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智慧的教师,从而体验到职业快感和生命价值。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的教师的行为机制。

  B、促进教师积极溶入校本教研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教师能主动积极的卓有成效的进行教学研究,但现实中,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追求的内在需求,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运用科学、规范的教学研究行为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走向优质高效。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促进、帮助和引领教师,有效调动其内需,使其主动积极的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提高其校本教学行动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新型的校本教研文化。

  (四)、学校教研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教研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一所学校文化的形成,它就对存在于其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一种无形的‘力’和‘能量’,具有凝聚、激励、熏陶、约束、辐射、潜移默化、自律自省之功能。建设新型的理想的学校教研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对教育适应社会,适应人类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而,我们有必要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学校教研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1.要用全新的价值观认识学校教研文化及其建设学校新型教研文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价值观是它的内核。倘若教师对教研之价值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就很难带着文化自觉意识去积极创建合理的教研文化,也就无法在日常行为的层面上来践行它。所以,新型教研文化的创建应以价值观建设为先。

  教研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应当认识到:人,是一切发展之源泉。从直接意义上,是教师发展,教研文化应当以教师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价值重心,让教师的“成事”“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从间接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文化更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追求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时不能仅停留在教学技艺的改进,更要关注教学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讲”和“演”,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2.要深化对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多层理解教研文化是一个文化领域,是教师、教师群体之间的一种日常化的合作研究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内涵。

  在表层的时间维度上,教学研究不仅是课前研究,这意味着时间的延伸,即不仅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教学研讨,而且将研讨延伸到课后的反思中,以至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反思为例,一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可以自问:这堂课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属于准备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个人素质欠缺导致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这堂课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在平行班级再上一次同样的课,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参与教师可以追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是属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问题,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授课老师身上,我能够学到什么,可以借鉴什么,应该回避哪些类似的错误?……在相互的质疑问难、彼此的真诚建议、积极的自问与反问中,教师发展能够获得真实的空间。

  在中层空间维度上,教学研究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有时服务于特定的对象,但其真实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如,个体教师之间共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需要,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教研组内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际结构和单元内部结构;教研组之间突破学科界限,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等等。从而使教文化之意蕴回归完美。

  在深层核心维度上,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生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的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中思考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开放的心态、自我超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一个积极学习、开放自我的心态,一种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意识,一种彼此真诚合作、共生共长的观念与行动姿态,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路上达到一种空灵之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研究之价值就不再仅仅体现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再局限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意义,生命价值的领悟。在学校教研文化的熏陶中,当一个教师在同事的建议与帮助下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人格修养,当他因参与了别人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时,其人生境界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一种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就会溢满人的整个身心,让他为更高的目标进发。这也就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教研文化之魅力所在3.要站在教育向前、社会向前、人类向前的高度来建设学校教研文化文化具有弥散性。文化之特质、个性往往是在具体的细节、真实的行为中体现出来,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而其内在的意蕴则往往要通过对诸多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体悟与辨识,方能有所领悟。由于学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总会存在着在前进中后退,在后退中前进的循环往复,我们要以发展观来看待事物,始终站在教育向前、社会向前、人类向前、一切向前的高度来认识它,分析它,理解它。

  总之,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一种持久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可以通过外在的刺激来提供或强化,也可以用必要的制度进行规约与限制,但真正持久的,却是自觉的人和群体,他们的投入,不是利益驱动,也不是受强制力量所左右,是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智慧和内在力量,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方式,生命有新的体验和活力。所以,人,有着足够的文化自觉的人,才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核心与根基,也只有人,才能创造出一种活的、流动态的、富有生机的教研文化。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学校教研文化已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领导由行政型向科研型转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必由之途。让学校教研文化像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像春雨润泽校园的每一株幼苗,像嫦娥载着教育飞向广阔蓝天!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    下一篇:一堂课的导入与收尾技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