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化学论文

刍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所属栏目: 化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9年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修改后的新教材。

  面对依据新修改后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目标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标准》中的这段叙述阐明了化学学科的价值和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改革的方向。同时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

  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修订后的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总目标。

  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下列三个主要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对这些方面都作了必要的规定,同时为实现课程总目标,《标准》还具体地规定,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并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作了规定。

  众所周知,素养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平日的修养。顾名思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在科学方面的修养。而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来自于教育,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必然来自于科学教育。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就其对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探究进程来说,其本质是探究;科学可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的结合。科学教育无疑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方式,也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它既要不失去班集体的影响、效能,又能发挥个人自主学习的积极精神,同时要能有效的实现课程总目标。鉴于我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因而课堂教学仍是新课程下的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教师在一定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达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成效。

  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使课程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载体,没有灵魂的载体只能是一个空壳,因此要使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就必须在每一个教学行为和环节中都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渗透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因此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

  三、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实践--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得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科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地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化学学习。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启蒙教育,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好习惯(如:细心观察、勤于动手、严谨描述等习惯)外,还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好习惯。

  1、阅读交流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阅读是指通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于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因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交流不是文科的专利,化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自身的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况;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课外参考书、报刊杂志和网页;阅读的方式可以是通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重点阅读或上网查询等;也可以是同学观看电视、同学间、师生间和母(父)子(女)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解疑、思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教师在进行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时,就可通过提供阅读的资料、网页让学生围绕着“生活中最常见的盐是什么?”、“该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该盐如何获得或制取?”、“该盐有何生理作用?”、“该盐有何工业用途”、“你父母眼中的盐?”等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并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或课堂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2、科学探究的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样也有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架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学探究的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科学的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科学的思考化学问题和科学的进行化学实验的好方法。

  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究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知道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究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因而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创设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3、敢于质疑的习惯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更拒绝权力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不断更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相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敢于质疑。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只是一个入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切入点,也是完全符合入门学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师在进行氧气收集方法的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我们该如何到学校操场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气,用于环保检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实验室中收集氧气方法是否只有两种”,并加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4、综合运用的习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学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得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并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境界”,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着手,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好习惯。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火灾事故,要求学生迅速作出灭火的处理方案,然后再演示(可让学生做)二氧化碳灭火实验。同时围绕灭火原理进一步探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原因。

  总之,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培养与形成和提高科学素养有关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下一篇:巧设化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