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谈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3-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到了“指导学生的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更有利于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点滴收获。

  一、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快乐学习。

  湘教版版教材特别突出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做中学”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应从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教材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实例比比皆是,受它们的启发,我又结合自己的教学灵感,完善数学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节课,我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动手,用彩色卡纸、透明胶、固体胶、小剪刀等,制作各种几何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要求色泽鲜艳,结构美观,大小合适,做完在课堂上相互比较、交流,并留着以后教学视图、截面等的时候用。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各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经过这次制作活动,学生对几何有了直观的理解,对于底面积、侧面积和高等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老师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解说了。 又如,学习正方体截面形状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每小组分一把小刀和若干白萝卜与红萝卜,并进行切正方体与切正方体截面的活动。边活动边思考、尝试对这个正方体平切一刀,会得到一个什么形状的切面?有几种切法?能得到几种切面?同学之间可以独自探索,也可以互相交流,气氛活跃,求知欲强。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经过交流,很快有了结果:可以切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形状。学生真正尝到了从“做中学”的快乐。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进行角色交换,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缘于他们的好奇和内在的需要,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绝对值a的意义是初一上2.4课时的重点,通过老师的角色去讲清|a| = a(当a>0时),|a|= 0(当a = 0时),|a|= -a(当a<0)有点困难,特别是|a|= -a(当a<0)就难上加难了。通过几年教学下来,这个知识点学生始终掌握得不好,怎么办?干脆把错误让给学生去“犯”,看看学生是什么反应的吧!上课的时候,讲完基本的概念和练习后,我故意放慢语速,话锋一转说:“通过刚才的练习,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a| = a ,此话一出,5秒后几个尖子生冒出来了,说:老师好象不对吧?中等生历来都是服从于老师的结论的,一听不对也想开了,差生呢也来劲了,课堂上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提出让哪位同学上讲台,帮老师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当回小老师吧,学生开始自动请缨了,最后请了数学科代表上去讲解,而座位上的其它同学可认真多了,都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位新老师,认真得连他不小心讲错的一两个字都能发现,那可真是字字在耳,句句在心呀!学生通过先举出反例批判我的错误,得出应该和字母a的符号有关的结论,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要分类,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a|= -a(当a<0)的意义了。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尝试,调动了好、中、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过去课堂上常常优差两头都是最头疼的,优生因为理解快,差生因为不理解,所以都不怎么听课。现在我们多让优生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锻炼优生不仅会做数学,还会说数学,他们的能力在深层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提升。而中、差生也因为由和他处在同一思维层面上的同学给他上课,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我认为课堂上进行角色换位是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萧伯纳有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每个人有两种思想。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才算掌握了学习的真谛。“角色换位”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学,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更好的教。

  三、让学生融入课堂情境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发现问题。“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发现”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插上联想的翅膀,产生顿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能不能提出问题,特别是能不能提出高质量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证学生的数学活动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营造师生之间和谐、轻松、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七年级上册负数的教学,引入时没有直接讲“零上”与“零下”、“向东”与“向西”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要求学生边思考边观察。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讲台上向左走了6步,再向右走了6步,并问:老师走了多少步?如何列式计算?若一步按0.5米,则老师走了多少米?学生能较快地列出式子:6+6=12、0.5×6+0.5×6=6,“但老师却仍在原地上,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顿然觉得知识存在着缺陷,无法解决,从无意转到有意注意之中。接着老师向学生提出计算“5-3=?”,“3-5=?”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让学生发现所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不能减。老师:欠多少才能减呢?学生:欠2!老师在学生发现“欠2”之际,点拨学生采用“-2”来表示,并向学生阐述负数的定义。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如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学生逐步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又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时,学生有了画“做一做”中的四个图象的经历,明确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确定了“只要取两点,就可以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写出探究的成果。同学们跟平时学习一样,马上进入观察、猜测、思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得各自的探究收获与成果,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当k一样,b 不一样时(如 y=3x与y=3x+2),共同点:图象(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同 点:位置不同,但可以平移一条直线得到另一条直线。(2)当b一样,k不一样时(如y=3x+2 与y=0.5x+2),共同点:图象相交且交点在y轴上。不同点:图象的直线不互相平行。“我认为(1)、(2)中所提到的直线平行与直线不平行,不能作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因为直线平行与直线不平行是指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是k值相等的特征。”一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提出自己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同学都陷入深深的思考,引发了激烈的争辩,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之得到激发,在次进入深层的探究,得到了“图象上升、下降”和“与 x轴的夹角相等”作为(1)中的共同点,以“与x轴的夹角大小不相等”和“与x轴的交点不同” 作为(2)中的不同点。

  这不就是我们所盼望的创新吗?没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就不会有如此乐于探究的情感,敢于提出问题的信心;没有充足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就不会有如此深层的提问。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敏捷,不断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好几何浅谈    下一篇:如何激发七年级新生对数学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