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0-06-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他所教的班里都会遇到这样几个懒惰、散漫、头脑迟钝、理解力差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样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并赶上其他同学一直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尽管在这些孩子身上花费比一般学生多几倍的精力,可效果甚微。有时对这些儿童的表现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议:答案就在眼前,只要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言,遇到困难不想寻求解决,也就是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怎样对待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细细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后,感触颇深。

  首先要寻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他要套上“学困生”的帽子。学困生的形成有的是自身的智力问题,那是客观的,而有的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乏所引起的,又或是他生活环境引起的,要找出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这也就说,我们的孩子学习困难不是与身俱来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是要去发掘其问题核心,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要了解孩子的表面情况,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人格发展特点,心理状态等等。好动的,文静的;孩子是做事持久,还是做事虎头蛇尾的;考虑问题是全面还是丢三拉四;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等。找到这根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绳,紧紧抓住,那么孩子也就不会在漫无目的的偏离方向,逐步回到正轨进而摆脱学困生的困境。

  其次,要给予“学困生”自尊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现实教学中,面对学困生,可能教师更多的是埋怨是讨厌,或者将原因归咎于孩子的智力问题,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呢?你为什么这么笨哦!”自然的将孩子归为没有太大希望的一类。

  虽然有部分孩子,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差距,注定了他在智育方面只能承担差生的角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人格的尊敬,对其闪光点的肯定。既然明白了他们在智育上的差距不是我们造成的,明白了我们刻薄的抱怨可能会使这种差距加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愚蠢地这样做呢?班上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每次考完试后,总是垂头丧气,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看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不断地鼓励他们,“虽然你的成绩现在不是很好,但是你画画画得很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如果在学习上能像画画这样认真,我想你的成绩肯定会有进步的。”“瞧,你劳动多积极呀,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得那样干净,同学们都要谢谢你。”………这样的语言让那些“学困生”感到自己还是有很大的优点的,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大师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在获得自尊感的同时,教师要设法使“学困生”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失败过多是“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热情的重要原因。成功和进步对他们意义非同小可,是自己能力的证明。教师应该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且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学困生”所付出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成果,这样“学困生”才能真正受到自己进步的鼓舞。班上有一位学生,做作业速度特别慢,别人1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得花上半个小时,因此,他每次考试总是来不及,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我观察了他做作业的情况后,发现他做作业时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反应速度比较慢,思考问题的时间很长。写了几个字,不是就停下来挖手指甲,就是眼睛看着窗外,有时就听别人讲话,于是我专门对他进行了提速训练,我让他把作业分块完成,每做一题,给他规定时间,刚开始我就在旁边不停地催促他,帮助他加快速度,在我的不停催促下,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他基本上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次完成后我总是大肆表扬,帮其树立信心。他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小眼闪着兴奋的光芒,说:“老师,我再做几题,一定比上次快。”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再次,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思考。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而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从人那里获得的。儿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和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越多,他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儿童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多带孩子去大自然,让他们产生疑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

  最后,要有坚持不放弃的信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想“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最终从这篇章节中应该提炼到的精髓。对待孩子公平公正,永不放弃。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关心每一个学困生的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书中这样说到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你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里,也许在几个月里,让学习困难的儿童去完成班上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是难度相同的作业。你就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吧,并且评价他的成果。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己与书中的差距,我们才能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的经验    下一篇:读朱老师《致教师》读书感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