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6-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杨杰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需要有文化传承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文化意识,设定文化教学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发掘文化因素,关注地域文化特色,丰富校园道德文化活动,拓宽社会道德文化实践,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道德文化教学,全面塑造学生文化自信。

  一、发掘教材道德文化因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学生展开思想塑造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做更广泛的教学实践研究。为营造良好道德与法治学习氛围,创设文化学习情境,教师需要从几个方向做出努力。

  第一,深入教材展开正面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内容,教师深入到教材之中展开深度探究和发掘,并对这些文化因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自然形成丰富文化教育契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青春多美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为学生展示一组青春名言,为学生讲述名人青春故事,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青春有了全新认知。特别是名人青春成长故事,具有更多教育意义,对学生形成更多触动。教师深度发掘教材文化因素,为学生布设良好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第二,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对时事政治文化因素进行解析设计,也可以形成丰富文化教育动机。特别是新闻报道中有关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鼓舞和欣慰,教师以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文化教育起点,自然能够形成崭新教育主动力。例如《青春圆舞曲》,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展开学习引导:王亚平是中国首批女航天员,她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经过刻苦努力,实现了航天梦想。从王亚平身上,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青春之路呢?学生拿到问题后,积极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

  第三,创设适宜文化学习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能够有效触动学生学习感官。多媒体展示、生活案例解析、数据分析、教师生动讲述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情境,教师有意识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文化元素,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例如教学《诚者自成》,教师在课堂引导阶段为学生讲述列宁小时候的故事,自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讲述教材中的生活案例故事,并给出问题设计: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吗?如果你是孙绮会怎样办?学生针对教师设问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诚实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都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如果我是孙绮,我一定会主动找到老师,将问题讲清楚,把分数改过来。教师利用故事展示作为教学情境发动,将学生引入到文本学习之中。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角度展开思考,形成崭新学习成长动力。

  二、关注地域道德文化特色,培育文化认同意识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关涉到地域文化背景,教师从地域文化特色视角展开教学调度,不仅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还能够自然启动学生文化学习思维。为此,教师需要有接轨意识,从不同维度展开地域文化融合渗透操作。

  第一,地域文化与教材内容接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文化元素众多,教师要注意展开针对性发掘,将地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接轨性解读,以形成丰富文化教育契机。如教学《信任最珍贵》,教师列举当地一个真实故事案例:丈夫猝死之后,其债务成为“糊涂账”,妻子独立承担了还债的责任,她宁愿自己过苦日子,也要打工赚钱,还清丈夫欠下的债务。学生深受触动,为这样的好人点赞。

  第二,地域文化与学生认知接轨。初中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定认知积累,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学习思维,将地域文化与学生认知基础进行合理对接,以矫准文化教育方向,提升教育效率。如教学《尊重乃功德之始》,学生对历史故事《晏子使楚》比较熟悉,教师让学生简单介绍这个故事主要内容,主要对尊重相关内容进行解析。有学生说,楚王处处为难晏子,不尊重他,甚至侮辱他,最终却被晏子巧妙化解,楚王自取其辱。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人要有公德心,尊重他人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品质。也有学生说,晏子巧妙应对楚王,赞颂了晏子的机智,对楚王不尊重他人行为进行了批评。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互动,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第三,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接轨。地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补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以中华文化作为教育的根基,对地域文化展开广泛研究,自然能够形成道德与法治个性教育视角,为文化渗透创造更多条件。例如《祸患积于微》,教师为学生列举了当地一个真实的生活案例:初二学生小星迷恋钓鱼,为参加社区举办的“钓鱼比赛”,小星逃学去钓鱼,家长以为小星上学了,教师以为小星回家了,一连好几天,小星都跑去钓鱼,结果不慎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教师让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对小星行为进行评价。课堂互动随即展开,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钓鱼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当地举行钓鱼比赛属于地域文化活动,二者本不冲突,但小星个例却成为一个反面教材。

  三、丰富校园道德文化活动,形塑学生文化自信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开展多种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准备更多实践机会,还要有拓展意识,将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与学校文化活动有机融合,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第一,教材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活动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元素,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多融合点,教师将二者有机结合,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对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暴力影响生活》学习时,教师对教材“棍棒教育”现象进行剖析,对传统观念展开解读,并为学生设计一个社会调查任务:深入到家庭和社区,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查。对待孩子,究竟需要“棍棒教育”还是“鼓励教育”,通过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得出调查结论,准备参与班级展示。学生对这个调查主题内容比较熟悉,自然能够找到调查的发起点。经验一番实践操作,学生调查获得圆满成功。一个社会调查活动,将教材文本与传统文化进行多元融合,形成了丰富学习认知机会,学生从具体实践中获得丰富认知。

  第二,班级文化活动与学校文化活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和学校文化活动有更多相通的地方,教师需要有结合意识,对各种文化元素进行综合融合,以形成更为完善学习实践活动。例如《生活需要秩序》,教师给学生以知识链接,让学生阅读《颜氏家训》和《弟子规》相关内容,并给学生布设辩论话题:社会需要秩序,古代很多规矩都具体借鉴性,这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对这样观点持什么态度?学生大多选择赞同观点,对秩序维持制度管理作用展开解读。教师针对学生个性观点给出积极评价,并为学生布设了主题征文任务:针对生活秩序维持问题写一篇作文,阐述个性观点。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习作活动之中。教师将班级讨论活动与学校征文活动融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丰富学习体验机会。

  第三,学生文化倾向与教学文化活动融合。初中学生大多有比较明确的兴趣爱好,这些爱好中不妨有丰富文化意味渗透。教师要将学生个性文化倾向与教学文化活动相融合,以创设全新文化实践形式,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们的责任》学习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设关于“责任”的名言,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搜集活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纷纷展示名言:“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教师对学生名言搜集情况进行归结,准备作出名言集锦,交到学校政教处,为校园文化墙提供具体内容。教师将学生学习与学校活动融合到一起,给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机会。

  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学科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科教学,与文化有更多融合点,教师以文化渗透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起点,能够顺利启动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在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中形成学科素养。初中学生思想不够稳定,正处于价值观成长关键期,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展开文化教育,对完善学生学习认知有重要现实帮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讲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