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6-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教学,德育先行。在这个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再婚家庭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的时代,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现在的学生问题越来越多了,班级管理也越来越吃力。要相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有必要重拾起教育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去重新认识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心理学、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策略

  当今,信息发达,学生的见闻广了,出现的问题多了,如厌学、焦虑、抑郁、自卑、狂躁等。简单的说教已经无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并在班级管理和辅导学生中运用各类心理效应,以求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回顾近几年的学生管理,笔者自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总结别的效好班级的经验,笔者深感这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下面笔者将阐述期望、破窗、从众等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上的应用。

  1、从众效应和破窗效应:定好你班管理的大理念

  2019年秋,我和同校的谢老师到一所乡镇中学支教一年。开学一周后,我和谢老师感到这里的学生学习风气明显不好。全班二十多个学生,专心学习的不超过五个,一节课往往要花上半节课的时间去管纪律。开学第二周,当地的老师看到我们俩的无奈就安慰道:“不要和你们原来学校的学生比,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在等毕业的”。“全班就几个想学的学生,我们要把优的教得更优,差的就让他去吧!”其中一位老师半开玩笑的说。

  后来,我发现那位老师确实如他说的一样做,改完试卷和作业后,他常把成绩较好的几位学生轮流叫到办公室进行单独评讲和辅导,他只在乎那几个优生。但我发现,慢慢的这几位“优生”来办公室变得没那么积极了,甚至有点不情愿的情绪了,后来,这几个“优生”也开始不完成作业甚至不交了。期中试,他科的平均分出现了下滑,连那几个“优生”的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在心理学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团体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一个原来认真学习的学生,如果他周围的同学、朋友都不喜欢学习,都认为学习是无用的。如果他还是认真学习,会发现他的同学朋友会慢慢的疏远他,为了不被孤立,大多数学生会放弃认真学习。从教十多年,我看到过不少这样让人惋惜的例子。为什么会发生从众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的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上述例子里,看到的是不好的情况,若是我们注意到个现象,又可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面呢?下面再讲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心理效应!

  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在一栋建筑物里,如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没有人去做任何和处理,很快就会再有第二块、第三块被打破。当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心理学家想要研究这个关键的数字是多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让人们认为:这个地方反正是没人在乎的,随便破坏都没所谓。这个数字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因为干扰的因素太多,但是,这样的现象却是普遍被接受的事实。事情会变好或变坏,往往只是一个关键点的突破而已,坏同学多到一定的数量,全班就会快速沦陷;而好同学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全班也会快速地步上正轨。

  多数的班都会有优、中、差三四个层次的学生,如何去培优扶差?老师的作法与心思,学生看在眼里,只有一个都不放弃,才是真正的一个团体,老师的话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在整体学习风气不好,大多数学生不想学、绝大部分都是“坏人”的情况下,“好人”有时很难自保。只有先把部分不是很坏的“坏人”拆反了,“好人”才会发挥其积极的带头作用。

  “让优生更优”是不能单独实现的。一道长堤缺了一个小口,是把别的堤坝不断加固呢?还是先把缺口及时补上?教师“偏爱”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得“偏爱”者会承担压力和别的同学另类的目光,不得“偏爱”者对老师大多只会不友好。“偏爱”不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

  培优或保优也不一定要把优生死死握在手里,握得太紧,优生甚至会挣扎死去,或像握紧一把沙,即使你握得再紧,海水退去之时,你手中的沙还是会慢慢漏走。红花有绿叶的衬托才能显得更美;英雄都是在群众中产生的。“优生”要有中等生在旁陪伴,互相促进,他才会变得更优。

  一个班的学习风气不太好,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多,老师应当众宣布对全班每一个同学在纪律和作业上统一严格要求。操作时可对“差生”适当放松一点,对“优生”不时给予指导,而重点在于对边缘生的帮扶上。让“想学”的学生快速到增加达那个关键点,“破窗效应”就会往好的方向发挥作用。

  2、旁观者效应: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变能力

  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姓李的同学讲起其学校发生过的一起学生被打进院的校园暴力事件。事情的经过是,一天下午,学生A看到学生B来到班上找他班上的女同学,学生A对学生B说了几句讽刺的话。当天晚修结束后,学生B到学生A宿舍找A“理论”,矛盾进一步激化。过后学生B回自己宿舍叫上了七八个同学一起再到学生A的宿舍“理论”,矛盾再进一步上升,最后学生B动手把A打伤在地。十分钟后,值班宿舍管理员巡查来到A的宿舍,发现受伤在地的A才叫人把他送去医院。

  我同学第二天回到办公室说起此事,在场的老师都深受震惊,怎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事发时学生A这么多同学在场,一个自己班上的同学,姑且不论他的人缘好坏,有没有错,一个每天和自己一起上课的同学被人打,大家居然可以对这样的事视若无睹?看到别人打自己的同学,自己就在旁边看热闹?就算不敢出手劝架,难道找一位同学去找老师也做不到,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内几个学生对一名学生进行暴打,致使被害学生受伤入院。校门口,一名不法分子冲到学生群中打杀,造成严重的学生伤亡。这些事件让我们心痛、震惊、气愤之余,也让我们想到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1964年,一名女生在美国的一个社区的中庭被杀。女生被杀的过程长达18分钟,女生的叫声也很凄厉,该社区的住户也大多发了这一起惨案,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忙,甚至这个女生死后十多分钟,才有人想起要报警。这个社会事件引发心理学家的注意,于是达利等人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实验者规划几个密闭的空间,找来一群大学生来参与实验,其中一个大学生是实验者安排的临时演员。他们各自在密闭的房间里,借由无线电的方式互相聊天,谈谈他们的大学生活,演员在聊天的过程中借机说明他有癫痫的病史。之后不久,演员就开始表演癫痫发作的情形。研究者想知道,在其他房间的学生们听到有异样时,会不会出来救人。实验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只有一名大学生和演员对话;第二种是有两名大学生和演员进行第三方通话;第三种是有五名大学生和演员进行六方通话。

  实验结果是,第一种情况下大学生会很快跑出来帮助;第二种情况常常要到演员已经没有声音了,才会有学生出来看看;而第三种情形里,即使听不到演员挣扎的声音了,仍有七成的学生在这样房间里不出来。像这种因为有其他旁观者的存在,反而使个人提供帮助的意愿低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发生“旁观者效应”?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责任分散,有越多的人在,每个人感到自己的责任就越小,觉得应会有别的人去做,自己就不用操心了;二是从众行为,一群人在一起时,个人会倾向于效法他人的行为。别人不动,我也不动!

  上面学生A被打的例子,围观同学的表现明显是“旁观者效应”造成的后果。我同学事后听到很震惊,甚至心寒是合理的,但是同学们表现出这种不会伸出授手,甚至有点冷漠的心态也是存在合理性的。由于有“旁观者效应”的存在,我们不应太期待人们在面对突发,特殊的情况时会表现出正常的反应。所以平时就应不断地危机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的演练,也就是老师平时就应教导学生,看到有人被欺负,或遇到交通事故等突发灾害事件时,应该怎么办?最好是能够实际地演练全次或多次,就算在演练过程中充满了无厘头的嬉闹,它依然能够在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收到该有的效果。

  因为,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三、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年前,我接手一个艺术班。所有的老师都有点教艺术班,因为班艺术班的学生大多有个性,纪律、学习风气相对都较差。我接手的那个艺术班也不例外,开学不到一星期,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就来跟我叹气说,艺术班的早读没有一点生气,个个都心不在焉有所无力地坐在那里不愿开口,更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带手机回来上课。

  班已经交到我手,唯有耐心对待。针对学生早读风气不好的问题,我在第二周星期一早读对学生讲,“我们班的早读是全级最差的几个班之一,不过我们是艺术班,特长多,读书差点情有可原”。学生们有的笑,有的则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接着我说“下面我提一个小要求,大家看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觉得有难度,我们还可以相量相量”。“说来听听,什么要求?”有几个学生问道。“每天早读由科代表领读,大家大声跟读五分钟,能不能做到?”。“没问题,五分钟少意思”。我刚说完要求几个较活跃的同学就抢着说。

  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早读开始的时候读书声是全级最响亮的班级之一,持续时间也不止五分钟。当然,这其中不时的会夹有个别同学发嬉笑声,不排除个别同学是在表演式的作秀。下周周一,我在早读开始前总结了同学们上一周的“良好”表现:早读风气有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科任老师的肯定,学校巡查至此的领导也说我们艺术般就是不一般,关键的还是,上周我们早读的得分排名排到了前8名”,同学们听大多都开怀地笑了。接着我对他们提接出一个希望:“我希望你们从今天起,在大声齐读完五分钟后,再大声自由读五分钟”。“没问题”刚得到了表扬的多个学生齐声答到。

  慢慢的,我班学生的早读逐步进入了正轨,每周早读的得分都稳定在全级前五名。再慢慢的我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也得到了规范。一个学期下来,还获得了两次文明班的称号。科任老师后来说:

  “艺术班也没有想象中难教,反而他们更活泼更大度些”。2019年高考,这个艺术班过了术科线的学生文化科全部过本科线,一个也没有落下。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出会倾向于接受。简单地说:“一个人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可以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之中,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如上面我所举我班的早读问题,我们可先让学生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任务完后,我们及时作作肯定与表扬,然后提出更大的一点的要求,这样逐步慢慢地让学生达到养成好习惯的目标。在教育“问题生”和“后进生”时,也需要运用“登门槛效应”,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生”和“后进生”,不能一下子期望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而应把目标分解,按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否则,他们可能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甚至和教学、家长产生抵触,使已获得的教育成果付诸东流。欲速则不达也是这道理。

  3、霍桑效应:关注就是力量

  梅老师是我校一位女语文老师,平时总是温和柔弱的样子,我总感觉她身体不是很好。梅老师所教班的语文成绩不算十分优秀,但她当班主任的班学生的总体成绩却十分优秀,有时可以说是完胜别的班。这让我很疑惑,很想知到梅老现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当我去请教她时,她却笑笑说:“我那有什么好办法,不也是每天累到死,只是运气好些,遇到的学生听话些罢了”。运气好这不能说服我,因为她每接手一个班都是这样的结果。一次中途分班,甚至有两个女生死活不愿调离她班,最后级组见她俩这么坚决,只能答应学生让她俩继续留在简老师的班。梅老师不愿说,我只有自己观察了,这两三年我总有意无意关注简老师班的情况。

  梅老师班的人数往往人数最多,班内物品放置有序,清洁卫生好,另有两特别之处,一是她班的讲台,台上有两个小盒子,用来装粉笔等教学用具,讲台上有一张用彩纸打印并用塑料袋封好的坐位表;二是她班的走廊边上有二三十个挂钩,下雨天时,别班学生的雨伞都是乱放在课室外,她班的却整齐的挂在走廊边。常见梅老师和学生在课间剪些窗花或用彩纸做点什么,她班上的窗贴着些窗花,前后黑板两边的墙也用彩纸进行了一些布置,一边贴着学生写得好的文章、或是从报上剪下来的文章,一边贴着学生们平时活动中的照片还有全班60多个同学的笑脸!

  梅老师喜欢和学生聊天,每天早读不是读语文时,她会找一两个学生到走廊说话。难道是在和学生单独讲授学习方法?有时我有意在他们身停下来听一下,她们讲的也不全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除了这些,好像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后来,看到一篇讲“霍桑效应”的文章,或许能解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梅老师为何能带领她班的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

  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霍桑工厂开展如何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研究。专家们经过“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等试验,从试验中,专家分析发现至使生产效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参加实验的工人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种参与感,觉得受到了重视,因而加倍努力地工作,促使生产效率上升。有一个谈话试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多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的记录;对工人的不满不准反驳。工人在谈话实验中将长期以来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满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可得知,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尊重,并且真正参与到工作或学习中时,他会表现出非常高的效率。影响工作效率的根要本原因,不一定是工作条件,而是个人及对工作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满意度。

  在学校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如作业、测验或升学考试等。他们承担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慢慢地积聚成对学习的不满,影响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认知,也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时我们要通过合理的渠道,释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聚的不良情绪。教师要会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听取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分析学生认识的源头,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理解学生。班主任要懂得变换教育方式,千方百计让学生发泄出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当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重视时,同学之间气氛活跃,形成好相处与合作学习的氛围,从而促进集体效率的提高。

  教育也是一种影响,师生常相处,常交谈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就是在教师的亲切陪伴逐渐长大的,而时常的“谈话”就是一份好陪伴,这也许就是梅老师成功的原因之一。

  班级管理既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一种脑力劳动;既要科学,更要艺术。事实上,在许多成功班主任的班级经营策略中,我们都能发现教育者主动或无意识地在运用心理学知识或心理效应。因此,让我们都要从“心”出来,轻扣心扉,做智慧的育人者,美育少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管理好班级    下一篇: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