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三部曲”魅力教学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6-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梁晓琴

  【摘要】由于语言习惯、基础知识、阅读学习方法等原因,乡镇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导致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有畏难情绪。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需遵循传统的古韵欣赏,但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文言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译注与品味,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让传统的环节在如今的课改的大潮中焕发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魅力 诵读 品味 合作探究 写作手法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它以独有的魅力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初中文言文的“三部曲”魅力教学,即诵读、译注与品味,这三个环节独立又互相联系。

  一、勤诵读——“欲穷其林”

  经典文言文是凝聚着中华古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读”是阅读文言文的首道门槛,通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不断深入探究,让我们进入“醉美桃园”的境界,“欲穷其林”需由“读”作引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韵味”。古今传诵的文章脍炙人口,可谓终身受益。

  (一)以“读”正音

  诵读首先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来说,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主。诵读时我们需要注重一下几点:一是不常见的字。如“西市买鞍鞯”(《木兰诗》)的“鞯”应读jiān;“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的“睨”应读nì。二是通假字。如“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中的“说”同“悦”,应读yu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中“食”同“饲”,应读sì。三是多音字。如“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中的“鲜”应读xiǎn,“策勋十二转”(《木兰诗》)中的“转”应读zhuǎn。四是特殊读音。“可汗问所欲”(《木兰诗》)中的“可汗”应读kè hán;如地名“燕山”应读yān shān。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重教会学生辨清字音,多读多记,不能含糊或乱加猜测。

  (二)以“读”激趣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重点、难点,而多数中学生对文言文有厌学情绪。为了让课堂不要有一成不变的审美疲劳,读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录音范读、教师范读、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角色读。诵读时要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要有节奏感。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划出朗读的节奏,朗读的效果会更好。又如《卖油翁》有康肃老翁的对白,朗读时可再增加一位旁白,让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并朗读。无论是在读的学生,还是在听的学生的情绪高涨。通过人物台词及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揣摩人物情感,有利于后阶段学习的理解。

  (三)以“读”提升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言文。有睿智雄辩、说理透彻的诸子散文;有内容丰富、人物显著的寓言故事;有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人生感悟;有雄壮秀丽、争奇斗艳的山水名篇等等。不同的文章配以不同的感情,把学生带入背景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思绪与诗词紧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如《木兰诗》,学生后阶段朗读时,我们可播放一段《落雁平沙》融合古琴、箫、二胡三重奏作为背景音乐,此曲前半段清淡典雅、曲调悠扬,中间有起有伏、情绪激昂,后段静中有动。这与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顺勇敢,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及辞官还家的女儿情怀相互映衬。文章朗读与音乐配合下凸显特有情绪,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以“诵”积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背诵、多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不少学生学习古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在上课时已讲清楚重点字词,学生当时也明白。可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忘了,知识迁移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善积累而导致的。文言文背诵必定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背诵起来确实劳神伤骨,所以名篇名句的背诵尤为重要。如:《孙权劝学》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名篇名句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点滴中的积累,熟读成诵。这样有利于培养语感,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重译注——“豁然开朗”

  “字、词、句、篇的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和灵魂。通过第一环节的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一知半解,若能准确地翻译重点字、词、句,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舒畅。翻译文言文要做到“译滋味”,“滋味”即古韵味——准确无误、通顺畅达、优美自然,简单地说就是“信”“达”“雅”。

  (一)直译训练为主——“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关键字词需记牢

  文言文的关键字词包括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教师在课堂上对这类词应着重翻译,让学生牢记。如通假字“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 ”,往返;“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朝”,在“皆朝于齐”译为“朝拜”;“入朝见威王”译为“朝廷”;“朝服衣冠”译为“早晨”。翻译一词多义主要运用增补法,把单音词为双音词;又如古今异义“走送之”的走,古义“跑”;今义是“行走”;“陶后鲜有闻”的鲜古义“少”,今义指“新的、美味的”。词类活用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苦”和“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痛苦”“使……劳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翻译时替换法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初中生翻译训练应该从直译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积累关键字词,做到翻译“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特殊句式需谨慎

  翻译时,我们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这样我们必须调整词序。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方法是前置状语后移;如宾语前置句《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可调整为“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方法就是前置的宾语要后移。此外还有判断句,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应补谓语。课堂上,教师应“授之以渔”,让学生在面对这些特殊句式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找到应对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二) 意译训练为辅——“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互文句式需注意

  《木兰诗》出现较多的互文句,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字面直译为“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而归。”显然与事实不符,这样直译是行不通的。前后两句应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此句意译为:“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这样就合情合理,表达通畅。“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句子与此相似。意译相对于直译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需遵循文意,做到流畅、易懂。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表达清楚,意境优美,这样确有“千百成峰”之感。

  2、比喻、借代需明确

  比喻和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布衣”直译为“麻布衣服”,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里应代指“平民百胜”;又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均不可直译,“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比喻、借代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遇到这类型的词语,教师要与学生明确应要意译,找到指代的内容。

  三、深品味——“怡然自乐”

  文言文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是因为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古汉语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和品味文言文的内容、特色和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品格。学者用心“品古味”, 达到“怡然自乐”的至高境界。

  (一)品思路内容,合作展示

  读懂文章奠基础,整体感知作铺垫,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所写的人、事、物、景等,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重点是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掌握论证的方法;难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品味孟子的睿智和雄辩。可在合作探究环节提出两个问题:“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制作文章思路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填上内容要点及论证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及所填内容把文章的思路说清楚。这样把问题化难为易,在小组展示阶段会收到不错的成果。

  (二)品写作手法,深入精讲

  初中阶段常见的写作手法有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在初中阶段托物言志的文言文,不得不说《陋室铭》,它句式音律强,读起来自然流畅,作者刘禹锡把个人的情感寄托在陋室,自述了他的心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教师此时应对这种手法精讲,解释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可用课件显示图片举例子说明,如“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此外还有《桃花源记》的借景抒情;《湖心亭看雪》的动静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类比说理等,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把艺术手法讲深入、讲透彻,但切记长篇大论,影响学生的“吸收”。

  (三)品思想情感,感受启迪

  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会文章丰富的情感,领会作者光辉动人的形象,让学生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马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饲马者”,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我们也能领会到韩愈的情感。此外可以启迪人生,提升人格。分析文章的内容后,让学生谈收获与启示,畅所欲言。如《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送东阳马生序》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的精神,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语文的课堂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品拓展训练,迁移学习

  读书需要像蜜蜂一样,只有采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花蜜;如果只叮在一处,采的蜜就很有限。文言文阅读亦是如此,丰富的迁移、拓展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如《三峡》的拓展环节可链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三峡秋天凄婉的景象极度相似,让学生试着深入分析。此外,学会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除了扫清字词句外,还要抓住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并非是立竿见影的,除了让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积累、感悟与运用,教师应力求课堂的多样化与趣味化,让轻松、灵活、充满魅力的文言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    下一篇:小学作文中使用方言的现象及其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