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廖增禄

  摘 要: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也不断开展,当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农村教师和学生出现了困惑、焦虑和不安,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本文运用观察法,通过对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并针对如今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背景; 教师心理倦怠 ; 学生心理反应 ; 对策和建议

  为推进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而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应该培养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对于如何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优质教育并获得和谐发展,就成了今后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性课题。当前在广大农村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及农村经济、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孩子迫切需要获得具有寄宿条件的学校优质教育。

  在农村教育进行网点调整、规模办学的背景下,开展农村寄宿制办学,其有利于加强对师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与心理素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寄宿制学校不仅是社会的需求、家长的需求,同时也是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经过几年的寄宿生活和学习走出学校的大门,通过这几年的寄宿生活和学习,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与人相处、善于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寄宿教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会对教师和学生心理造成的一定冲击力。寄宿教师出现了职业心理倦怠,对个人、学生和学校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学生本人也会因为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等造成很大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倦怠

  有研究发现, 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如工作负担压力、职业声望压力等,而且还承受着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如由多重角色和育人职责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压力等。

  通过对寄宿制学校教师的普遍调查观察,发现他们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共同特征:

  第一、自身因素

  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家庭,父母相对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因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教师发挥更多的教育机智。很多农村教师最初是在无奈中选择从教,特别是年轻教师因为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易于产生消极、倦怠情绪;年长教师因为工作已不能带来新鲜感而产生倦怠情绪;有的中老年教师感觉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

  ②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改革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位教师,很多教师已不能满足于原有的学历,急需加速进修的步伐。但是,这些学习毕竟需要时间、精力,同时更需要实践,故而教育中,出现“不知如何教”的困惑或“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已屡见不鲜。而家长把寄宿学生的全权委托,学生的思想愈前卫潮流、愈渴望独立,尤其是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使教师感觉到教育的危机,使得教师越要加快加强学习学生管理与教育,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要求对教师职业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压力增强,如各种资格考试,计算机、普通话过级;家长让孩子上寄宿,认为孩子上了寄宿,一切由教师负责,过分依赖学校;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支持与理解还相对缺乏、教师本身的付出与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②职业本身;教育改革大潮如泉涌,教师自身需不断学习、实践;学校竞争压力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极少的休闲时间成反比。③学校环境;领导的要求与作风是否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学校的环境,是否令人感到舒畅,是否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注、理解、鼓励、期望等,例如体育休闲场所的建设完善,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

  (二)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依赖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学生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友谊和关怀。可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欠佳,人际关系不好,导致有焦虑、恐惧、孤独之感,有的甚至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这些情况在寄宿学校学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寄宿制学校学生对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发展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脆弱的或有缺陷的人格往往跟其所生活、学习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不论是由家庭进入小学,还是由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还是方法上,尤其是进入寄宿制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发生变化,需要在短期内很快适应,并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变。

  第二、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仍是不可替代的方法。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自身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社会的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又过分地看重升学,因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成长。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而脆弱。

  第三、寄宿制学校教育容易造成与家庭教育脱节不衔接

  有的家庭是出于“ 寄希望于下一代”的强烈愿望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的,家长不仅想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一切梦想,而且还普遍要求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种封闭半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中,很容易造成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加上有些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会觉得自己被家长忽视了。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就会有疏离感。如果任其发展,不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还有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二、 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走社会化之路与持续发展

  第一,走多方筹资办学之路,努力改善寄宿学生学习生活设施。寄宿制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外援项目资金,使寄宿制学校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设施,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能拥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寄宿制学校建起崭新实用的教师和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让教师和学生增强对寄宿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教师自然安心工作,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当中,学生也会因为在良好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第二,学校应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无疑会增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如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改革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制度,制定出一套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制度,有效地消除教师抵触学校制度而产生的倦怠心理。目前大多数寄宿制学校都采取半封闭甚至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军事化管理模式过于严格,课外活动枯燥无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甚少,这样对教师和学生会产生不太适应环境、压力过大等情况而引发厌教厌学情绪,因此深入改革学校制度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

  (二) 帮助寄宿教师树立信心,解决困惑,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教育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存在心理倦怠的教师工作态度冷漠,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学校每学期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来校作讲座,深入细致地剖析教师心理,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解答教师心中的困惑,使影响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控制和消除。此外,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教师心理信箱和有关心理方面的教师论谈。

  第二,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寄宿教师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例如,初一学生不太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把学生与教师联系起来,彼此得到相互的沟通交流,教师也会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此外,学校应抓住一切机会,多派教师外出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

  (三) 努力实现寄宿学校师生身心健康、智能提升和个性发展

  第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转换成教育教学常规。教师与每一位后进生交朋友,在交朋友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探测后进生的内隐心境,分析背景因素,帮助解决某些困难,注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与勇气,一步一步促进其转变。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具体推进,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有效展开,也有利于实现全员动员,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

  第二,针对寄宿生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而脆弱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端正态度,加强意志锻炼。要让寄宿生明白不论参加任何类型的考试或活动,都要有成功和失败、顺利与挫折两种思想准备。第二,让学生懂得有的放矢,变压力为动力。很多农村寄宿生的学习弱点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量少、习作能力差、英语口语能力弱、数学上思维不广等方面。各科任老师可以有针对性提出要求,精心辅导,让他们有章可循,及时补漏查缺,学会在压力中学习,在压力中成长,争取在短期内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第三,充分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寄宿生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太多。家长是社会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教师很大一部分压力就来自于家长。做家长的应该经常与班主任、各科老师联系,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也应建立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交流、沟通,积极做好寄宿生的思想工作、补差工作。还有就是要加强与学校所在乡镇农村的联系。在所在区域中开展义务劳动或宣传活动,树立学校在区域中美好的整体形象,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声誉,校荣则我荣,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区域中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转折,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寄宿制学校内部组成要素特别是师生心理问题的相互协调和发展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重要课题。不管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在此担当的角色都非常重要,要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时代对农村现代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下一篇:学校德育管理实施策略的探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