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设计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麦红丽

  [摘要]黄爱华老师说过: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课堂中,我们更加要认真研究课堂提问,让课堂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理解数学知识的台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到“点”上 知识的形成过程层次性开放性

  黄爱华老师说过: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课堂中,我们更加要认真研究课堂提问,让课堂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理解数学知识的台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1、问题要问到“点”上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不能单纯的把知识性的问题都一一展示完就结束了,而应进一步的思考所提供的问题是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所以我觉得,设计的问题应该要问到“点”上,这个“点”就是指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根据重点和难点去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节课时,我先出示例题0.6+7.91+3.4+0.09,然后根据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使用简便算法去设计了以下小组合作的问题:1、你准备怎样计算这道题?2、为什么这样计算?依据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计算、汇报、说理由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因为有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所以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就很容易能够说出根据这道算式的特点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问题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我们现在新课改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组织学生拿出三角形的学具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本节课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2)可以把他们分成几类?(3)每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理解了题意之后,开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每个小组拿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具思考如何分类。分完后再交流分类的方法,最后汇报、板演。

  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时候,我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纸条摆三角形。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怎么有的纸条摆来摆去都摆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呢?我没有立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为什么有的纸条不能摆成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在小组内自主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三、问题要体现层次性。

  老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要有梯度。例如在学完了运算定律之后进行的单元复习课上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所学的知识并进行整理。最后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报。

  这样通过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完整理解整个知识系统。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框架。跟着出示第二个问题:你是怎样计算这四道题的?依据是什么?1、312+57+243+88 2、42×12+12×58 3、459-(236+59) 4、720÷8÷9这四道题都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熟记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关键还是要怎样熟练运用这些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出示第三个问题: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以下两道题吗?125×32 102×45这两道题都是第一步不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但是问题里面要求一定要用简便方法计算,那怎么办呢?学生通过讨论后发现,把125×32变成125×(8×4),把102x45变成(100+2)×45。这样就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乘法运算定律的正确应用。

  四、问题要体现开放性

  小组合作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完乘法运算定律之后我出示了以下的题目:125×88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去计算,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你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道题吗?我感觉把问题改成这一句话的话,比起以前直接让他们用简便方法去计算的题目,这样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自学,互学等小组活动后,学生一致认为以下两种算法是最简便的。

  125×88 125×88

  =125×(80+8) =125×(8×11)

  =125×80+125×8 =125×8×11

  =10000+1000 =1000×11

  =11000 =11000

  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给出’问题,而应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迫切的想获得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下一篇:学好小学三年级数学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