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浅谈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优秀品格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黄炬庆

  内容摘要:君子所表现出来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恭敬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面对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君子文化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本文试从尊师、识礼、慎独、笃学等论说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尊师 识礼 慎独 笃学

  君子文化历经了悠久的历史发展,早已融入了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已积淀成为炎黄子孙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君子所表现出来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恭敬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君子文化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本文试从尊师、识礼、慎独、笃学等论说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优秀品格。

  一、尊敬老师就是敬畏知识。

  中国有句古话:“师同父母。”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尊敬老师等同孝敬父母,体现一个人的品行和感恩心态。宋代有位大学问家叫程颐。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十分仰慕他,一直想拜他为师。有一年正是隆冬时节,大雪天气,不巧的是程颐正在房中睡觉。这个杨时只好在门外恭敬地等候。一直等到程颐醒来,不想门外积雪已下了一尺多深,杨时也变成了一个雪人了。程颐见杨时如此至诚至真,被他敬重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最终答应收他为弟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重的。作为深受老师教诲的学生,理所当然应该热爱和尊敬自己的老师。尊敬老师应该见之行动,对老师要讲礼节,感念师恩。作为学生切不可做那种薄情寡义的人。尊重老师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畏。作为新时代学生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也要有这样的心态。

  有这样一则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问曾子:“以前圣贤之国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妙的理论,用来教化百姓,所以人们才能和睦相处,君臣上下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知道老师是要指点他一些不明白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答道:“我不够聪明,还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是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吧。”在古代,“避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道理时,他马上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面,先向老师行礼,然后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被称为“袖珍超级大国”的以色列向来有尊重教师的传统,他们把尊重教师像尊重上帝那样,在他们看来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日本在二战失败后,把战略重心转向教育,教师受到国民的尊敬。在短短的十年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些事实告诉人们,教师受到尊重,就是教育受到重视;教育受到重视,就是知识受到敬畏。而敬畏知识的社会,教授知识的教师必倍受尊敬。作为新时代学生,应当明白一个不尊重教师不敬畏知识的人是浅薄愚妄无知的,他必将为亵渎知识不敬师长付出代价。一个不尊重教师不敬畏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更是很危险的。

  2、识礼守礼就是敬重他人。

  据说,孔子因不满当时“天下无道,”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游列国,孜孜以求,积极倡导“礼治”。孔子认为的礼,追求的是一种秩序。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则乱,直而无则绞。”这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这段话说明古人制礼是讲究“时中”(合适合度)的,过了或者不及都不合适,所以人的行为需要用礼制来规范和约束,才能举止恰当。孔子认为,周公制礼,使得周朝上下秩序井然,所以社会稳定。所以孔子是十分重视礼而致力于周礼的。

  很多有识之士对当今的教育现状表示担忧,教师“不敢管”学生日甚,“管不了”的学生日多,长此以往,于国于民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啊!教育之礼就是要知道教师必须受到尊重,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学生应当受到爱护。其实各方面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既然如此,大家应当形成合力才对,而不是破坏这教育之礼,搅乱教育秩序,致学校不得安宁,致使师不师生不生,致教育之所几成了斗殴场。既识礼当守礼,如果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各守本分,自省律己,敬重他人,谨守各职,合礼而行,师便是师生便是生,哪又何来侮师弑师的事情发生呢?

  孔子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虽体现的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但在现在社会提倡依“礼”做人,提升个人修养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无论是在对人对己讲究合乎“礼”,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有礼之人即知仁,知仁之人则爱人,爱人之人则不争,不争则和谐。再说,以“礼”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是谓知“礼”也,人人相敬,守礼有序。于教育来说,必是秩序井然,和谐发展。而于个人来说,学校就是成就人才的乐土。新时代学生有一定思辨能力,应该知识“礼”的重要性。校园之内良好的秩序对大家必有诸多益处。

  三、秉持慎独就是自爱自律。

  古人所谓的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防止错误思想滋生,时刻保持正气,对一个的自觉性要求更高。《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有失道德的事。可见慎独表明的其实是一种做人态度,表里如一;彰显的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襟怀坦白。可见君子做人坚守道义,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始终如一。

  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秉持这一操守的君子。东汉时的杨震,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杨震却金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元代的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只因“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如此种种,无不是慎独自律的体现。新时代学生应当懂得慎独之“礼,”自爱自律,人前人后表里如一,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当一个人“独”的时候,是最容易生歪念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为所欲为的时候,更是最容易受到诱惑的时候。所以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

  五、笃学知礼就是修己安人。

  君子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行义以达其道”。通过修己获得思想境界个人修养的提升,进而传播道义,教化民众,济世安民。孔圣人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大学》中被高度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修身,净心灵,守礼法,道德相合,就是君子所为,就是有道德的人。只有情操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有担当,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隋朝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开皇六年(586),牛弘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赞许。不久授大将军,官拜吏部尚书。在他任职期间,任人唯贤,“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因此“所有进用,多称职,”朝野上下,无不为之佩服。牛弘一生,位高权重,荣宠当世,而他却车服平俭,宽厚温良,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一生手不释卷,著书颇富,有文集十三卷传于后世。史臣评价他时说:牛弘笃好攻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新时代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子笃学正好可以着力塑造心身,修身知礼而守礼,提升思想境界,修养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为日后大展鸿图担当新使命和责任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学习古人笃学知礼,以后才能担当社会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时代学生当知尊师而敬贤,敬畏知识;识礼懂礼,敬重他人;慎独守道,自爱自律;笃学修己,修身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新时代君子之品质,才能行君子之作为。倘若人人效仿君子之为,人人实践之君子之德,那么人人具备君子之品,教育必定秩序井然,和谐向前;如果人人都有君子之德,那么无论任何行业皆是乐土,不管做什么事业都蒸蒸日上。这就是培养新时期中学生之优秀品格的重要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下一篇:优化创新管用的班级管理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