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李红梅

  摘要: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政治观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加强法治教育的紧迫性,目前围绕现阶段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初中的教学情况,对中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开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相对于其专业技术能力来说也同样重要,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社会迫切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增强法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欠缺主动性

  通过了解教师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认知,在问及“您认为道德与法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吗?”的问题时,百分之百的老师都认同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才能悟出道理,他们认为本学科就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和哲学,是需要践行和落实的学科,甚至部分老师说:“本学科就是其他具体学科的基础。”对本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当问及“您如何评价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的问题时,大多数的老师纷纷表示较之以前版本的教材,课本中的探究和实际运用的环节更多了,上课的难度也加大了。当进一步询问为什么上课难度会更大时,老师们则“委屈”地说知识点弱化了,似乎都找不到地方给学生“划重点”。面对提问“对学生兴趣爱好、阅读水平、理解能力的了解情况”时,大多数的老师表示对于普遍年龄层的特点凭借经验有大致的了解,具体班级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情况并没怎么关心过,更没有调查同时采用数据分析。对于问题“您对实践性教学活动了解多少?”和“教材内探究与分享等模块是否有开展”,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不了解,认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就是设置游戏就好了,关于游戏的类型、时间把控等情况老师们都说能凑出时间安排活动已经不容易了。虽然教材、教学大纲没有强调知识点,但中考还在,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暗中较量依然存在,不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习题的演练,学生在最终的考试中必然“吃亏”。

  很明显,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认知是目光短浅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创新思想是匮乏的。教学中更倾向于选择缩短探究活动,以达到完成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而取得较好成绩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兴趣喜好了解甚少,对于学生的(特别是自己授课班级的学生)年龄特点缺乏必要的观察和记录。老师们这种在主观意识上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漠不关心正是造成实践性教学活动缺乏推动力和执行力的原因。 (二)教学任务过重教学压力较大

  在了解教师实际教学与理念教学之间的差距情况时,直接提及“您会担心开展小活动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吗?”,普遍的老师都回答“会”。他们坦诚地回答出:成绩才是他们的“紧箍咒”,活动开展情况好,但是考试成绩体现不出来,一切便都“前功尽弃”。教师们都清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课堂的气氛会活跃,学生更能享受课堂的开心快乐。矛盾的是一个上课班级一周只有2节课,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一个老师一周至少需要上12节课,也就是说6个左右的教学班。这种“课时少,人员多”情况之下上好实践教学课要比上好理论课难得多。实践教学活动课不仅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题材,还要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活动的流程等等,丰富的背后是更多的工作量。同时,活动开展后习题练习的时间势必减少,又陷入了对成绩的担忧中。 (三)教学创新不够忽视能力教育

  从教学创新的角度来了解教师们的教学实际时,“您会让学生主动策划实践活动吗?”老师们都说不会。他们表示如果课堂上有讨论的小活动时,会试图分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再推选小组长或者发言学生代表总结观点,老师全权负责活动的组织和策划。部分老师因此提出疑问,提前公布活动内容学生会不会失去新鲜感呢?问题“您认为全面评价学生道德水平的情况是成绩吗?”老师们说成绩肯定不能衡量一个学生真实的道德水平,近几年经媒体报到的青少年学生暴力事件、高校大学生的杀人事件很多都出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这些足以证明评价学生道德水平的肯定只能是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不是成绩。成绩只是在升学过程中面对众多参与的学生相对公平和经济的方式,并不能代表个人道德水平和个人能力。

  教师们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存在一定的疑虑,如果说成绩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老师的业绩水平,如果最终的实践活动并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教学改革是否会继续?教育大业,百年大计,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肯定不是用今天的成绩就能说明的,“高分低能”甚至高知识分子最后却走进牢笼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在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行为能力的提高上,广大的教育者一定能找到一种两全的办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建议 (一)强化理论引导探究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呈现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演进路径,引导学生思想认识上不断深入或扩展,“经验导入——聚焦主题——正面陈述——揭示矛盾——有递进或有扩展的进一步分析——更为普遍的通则”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所要求的知识点都用黑体标出。在每一框的开篇都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属于“经验导入型”这一活动的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感受,建立起客观的外在的学习内容与自身内在的主体性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联,在教师的理论引导下,教师在教授相关认知模块的知识时要注意运用重视探究性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认知能力,并且保证教学知识点的全面覆盖。道法课教师同样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授人以渔”,争取使教学对学生发生持久和长远的影响。

  例如七年级(上)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学要处理与自我、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学生在步入青春期以后同伴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友谊成为自我探索和情感支撑的重要场所,在本课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交往需求和人际状况有清楚的认知,对友谊有合理的期待,积极地让自己的行为去符合“友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求,提高交往能力。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的活动,但在选择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有所侧重,该模块更应该选择“体验反思型”的探究活动,原因在于每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以及对朋友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点在于区分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的不同,以及如何处理对朋友忠诚和坚守原则的关系。通过设置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搭建德育舞台,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该课程教师必须进行探究活动的归纳总结,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才能提高,真正对现实情境中学生遇到的交往问题起到帮助。 (二)开展情境教学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将当下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场景,公民道德、法制、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进行融合,辅之健康的心理引导,有助于其养成切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因此,如何去适应教学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辅助其去理解课本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从生活当中提取出来,并且回归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在教材编写当中的探究与分析板块,“情境讨论型”活动,侧重运用教材设计的具体情境,针对情境内容进行探讨,问题设计较为明确具体,师生之情,父母之情,情绪情感的管理等等,比较直观明了。例如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本框题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家人亲情、父母之爱。根据初中的具体情况,我了解到许多同学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所以本框题对他们来讲极为重要。创设情境“春节”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亲情之爱,他们一年之中才能见父母几次,春节是他们最盼望的节日,本环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也能够让其明白,在中华文明中,家有着深厚的意义。创设“亲子冲突”情境时,教师直接将换位思考这一理念注入学生脑海,分别邀请学生扮演父母,面对亲子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正确对待“亲子冲突”例如七年级(上)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认识交往的必要性。情境一:小熙成绩优异,认为学习最重要,无需与人交往。问:小熙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情境二:孤独的小敏从不与人交往,她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问:小敏为什么对生活失去信心?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交往的必要性。 (三)运用榜样示范

  思想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既体现在意识方面,也体现在行为方面,它是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质,引导着教育对象寻求个体内心当中的理念。模仿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模范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因此,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品德信念的过程中,树立榜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校生活中,教育者始终是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就是学生很好的榜样,在道法教育中,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当道法课教师认同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并将这些内在要求化为自己的教学素质。如七年级第一课当中《少年有梦》,本框题属于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会教育对象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性框题出现。在教材当中,本框题教育内容与个人理想相整合,“钱学森的中学生活”、“瑞恩的井”、“为人类插上翅膀的莱特兄弟”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从而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需要为此做出怎样的准备,而后课堂教学以“我的梦”为基础,结合受教育者的现实个人理想,共同探讨“中国梦”的本质涵义,从而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相互联系,这样子微观和宏观相联系,有利于初中生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职业和道德理想信念。 (四)组织课外活动

  意志在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中有关键作用,由意志所支配的行为称之为意志行为。在思想品德培养中,首先,必须关注受教育者意志力的加强锻炼,这样他们的道德行为就会形成自觉,经常性的行为后,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形成。在现实生活里,中学生常常会碰到群体、个体利益的矛盾、善恶冲突等等,此时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经过受教育者自身内部的动机斗争,从而正确的道德目标就会确立。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同学的实际道德状况去定制品德养成计划,挑选合适的思想品德锻炼方法与途径,坚持不懈地去实行这些计划并督促完成这些计划。

  第一,利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中学生十大歌手比赛,中学生器乐比赛,校园原创小品比赛相继召开,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也为更多同学提供艺术展示舞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校运会当中,班级比赛运动员拼实力,拼耐力,拼智力,用心去比赛,挑战记录,挑战自己的极限,坚持去取得更好的成绩,校园秩序、自身的意志力与班级的荣誉感无形当中被塑造。

  第二,将社会当作第二课堂,比如说参与一些社团社区活动、参观博物馆,在敬老院做志愿者等等,这些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七年级上第九课的第一框题《增强生命的韧性》当中,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更会在遭遇困难挫折时重新振作,取得胜利。我们知道个体具有坚强意志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有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把握每一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也可开展有关于坚强意志品质培养的系列论坛,解决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疑惑。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有效教学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有效教学的具体思路。撰写中本文以初中为例,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基本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文献查阅所总结的相关理论,以实际的教学案例为依据,提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建构、实施与创新方案,希望能对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下一篇: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精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