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丁三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自强不息、标尺、教育和导向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思想文化领域,还对个人修养、国家治理,民族的复兴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承文化,汲取其营养,逐渐走向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是在。

  1、现实状况

  中学生,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但由于当下正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法治、道德、信念、人性的缺失。许多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很好的践行。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形中把学生紧紧套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因此,加强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意志、决心、理想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军。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新一代青少年所必须培养和继承的。青少年也要发扬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艰险面前不退缩,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行为规范的标尺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把美德融入日常行为之中,用行为规范来陶铸人的品行。传统文化强调言行举止符合礼、纪、矩,作为青少年,也要守纪律、讲规矩用规矩来检束自己的行为。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我们把礼作为个人言行举止的标准,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讲规矩,遵纪律。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育总强调德育为先。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应重视教育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忠于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基础、主阵地。科学合理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美德作为青少年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自觉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的修养境界。

  3、教育和导向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撑,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传统思想美德内涵,是学生成才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学适宜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逐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内外中,并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提高人文素养。增强青少年的使命感、养成良好品德,丰富学生阅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品味。

  3、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1、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组织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广。明确指导思想、职权分明、制度合理、统筹兼顾和严格执行,可以举办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经典诵读等活动。建立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机制,各方面配合,各部门联动,逐层推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予以评价。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的素养及能动性尤为关键。教师自身应具有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积累与修养,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见解。同时还要求全学科的教师参与推进,不能忽视各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因此,各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增加相关内容,组织开展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3、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当中,强调学科渗透,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组织编教师写校本教材,精选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开设课程,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巧妙利用本地特有文化、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挖掘本土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地域性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植根于本地区的特有文化,挖掘本地区独特的优秀文化。把地方文化引进校园,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5、理论指导实践。

  把"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作为着力研究的课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通过有序推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操,在教学中传播,在传播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程。

  6、完善评价督导机制。

  强化常规管理,严格制度建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加强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建设活动不断发展。自觉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日常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认识,落实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评估和督导工作,做到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有反思、有提高、有实效。

  可以预见,通过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同学们在感受中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责任感。让我们循序渐进,从言谈举止、价值观念,有计划、有内容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员参与,相互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促使学生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习”中国梦而奋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理论在课堂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课改下如何评课议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