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语文教育的创新精神是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素质的核心,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这是对老师进行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创新 语文教学 实践经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面对新的课程观念和旧的语文教学经历,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从思想上树立创新精神,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在实践中摒弃陈旧多年的旧教育观念,抛掉禁锢自己的经历,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念,勇敢地挑战课程改革,成为语文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一、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接受教育才可以更好地让社会发展,因为知识经济社会已经漫步在当下我们的生活。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 、实施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和推进。【1】《语文课程标准》随之走进中小学校,走近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改革,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不能照本宣科,新的课堂教学上,我们的教师队伍应该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一)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由此,正确把握在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的方面:

  1、社会的发展召唤有创新精神的语文老师

  今天的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创新成为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2、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因素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全国人民素质的需求。社会中流行的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的看法,也影响了教育的策略。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在于加重学生负担,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灌输知识,获取谋生手段为主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一个不能自主创新知识和更新知识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快就会因为学校知识的过时而淘汰,更谈不上如何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身价值,做一个有主体性的人了。

  3、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

  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和实践,多研究和多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创新,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造性素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针对这个语文教学的创新精神,对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学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本质的问题。【2】目前,我国教育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的职责,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所以说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因此,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教学中要正确把握好语文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语文课程中具有的大量形象都带有许多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感知时受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要求帮学生构建理论系统或系统传授知识,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撑更要注重实践性,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得具体培养途径

  (一)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制度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解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这就养成了习惯。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关大胆创新的事例: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找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一个富有创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教学过程中介绍各种典型的正面形象,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学会思考,创新,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2、教学中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灵活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逐渐诱发学生的开发创新意识。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激发创新。如在教学《五人墓碑记》时,教师通过设计实验环境,利用托盘天平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带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开始时大惑不解。教师先在天平两端各放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提问:“如果在天平的左盘纸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盘纸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并思考,好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欲望。

  3、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营造教学情境中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3】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学生心存疑虑之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佳教学的主要标志。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遗传因素是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教育和环境是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独立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利用学习材料本身蕴涵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他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学自讲。由于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准备,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这样,不但知识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再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会有美丽的莲花?更值得称赞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然难免有些以古律今,但是学生的这些新的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4】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情境,使书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文字的心理距离。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经过质疑到无疑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如《故乡》这篇课文,传统的教材认为在草灰里埋碗的人是杨二嫂,是她故意嫁祸给闰土,可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却说埋碗的人是闰土,原因是:埋碗人的目的就是要把碗拿走,若是杨二嫂所为,她又自己将碗掏出,目的根本达不到;而这堆草灰事先说好要给闰土,只有闰土在搬草灰的时候,才能偷偷地将碗拿走,达到目的。此时,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等感性材料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学生的意识。为学生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1)积累看的想象。

  例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色。因此,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为想象而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2)激发读的想象。

  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它可以将内在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对文体的升华作用。如读鲁彦的《听潮》,引导学生进入月下听潮之境,作家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达的强烈感情,便会随着读的情绪感染而化成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

  (3)发展写的想象。

  在写中发展想象这是最有效的途径。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学生都有感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此同时,教师设计题目让学生续写;如果于勒发财回家了,菲利普一家会怎样?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挖掘出了头脑中蕴藏的巨大的创造才能。其次,教师要巧妙的一道,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往往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一个广阔的天地,启蒙老师的范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上了,幼儿园老师、父母、小伙伴、邻居……不也是 自己的启蒙老师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只小狗……只要给人以深刻启发的教育者,都是自己的老师。

  总之,处于现代化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导航者,明确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

  结论

  我认为教师应该带着创新精神去学习新理念,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反思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自己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自己进步的喜悦,在新课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成长,因此,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师更应该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论散文的阅读与赏析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