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突破重难点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创设语文情境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电教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课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将夜空中所看到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飞船、地球、高山、平原、岛屿、海洋、长江、黄河、长城等景物就一目了然,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准确明白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坐上了飞船,在太空中会看到什么,学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效果极好。

  (二)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创设情境

  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儿童特别喜欢故事的特点,先形象地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打动学生的心弦,然后相机导入新课。

  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内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大熊猫》一课时,教师课前编一个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是它家”。看谁猜得准、快?大家踊跃竞赛猜谜语,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三)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

  因此,低年级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要求,教师把一只真正的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四)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在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戴头饰表演提着水桶的小熊、扛着竹竿的小猴、长鼻子大象救助小鸭子。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五)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情境

  人的认识起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语文课与生活密切相联,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是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想的火花。

  例如教《称赞》一课,教师提问:“你受过别人的称赞吗?别人是怎样称赞你的?别人的称赞给你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听听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称赞对方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能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推动思维的涟漪,引起无穷的遐想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六)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例如在《早发白帝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诗人李白的名字,紧接着设问:“大家还阅读过这位诗人的哪些作品?”学生答:“《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进一步追问:“学习古诗,可以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即答:“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时,教师请他们用这种方法试着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此诗。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七)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发现文中诸葛亮说话出现多次,而他的笑却只提到一次,顺势启发学生思考:诸葛亮的这一笑在笑谁呢?顿时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人说,他在笑周瑜的计划失算了,这是自信的笑;有人说,他在笑曹操的多疑,这是讥讽的笑;

  有人说,他在笑鲁肃的担心,这是宽厚的笑;还有人说这是得意的笑,笑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这样巧妙地设置灵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让学生各抒已见达到深层次理解课文的目的。

  2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方法

  1课堂开讲前的情境创设

  当上课铃响后,有些老师才会夹着书本来到班级,互相问好后便单刀直入开始一节课的教学,如果这样就会使学生一开始就会有重任在肩的感觉,从而使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到整堂课。如果老师能在课前就与学生彼此先沟通,增进感情,待到上课时就能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使课堂有和谐的气氛。

  众所周知,一台精彩的戏剧开幕前都会从舞台的气氛、演员的装扮来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那么我们的课堂好比如一台戏剧,一开始便应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笔者在上《匆匆》一课时,课前叫学生带两张时间相隔五年的照片,上课之前我便参与到学生互相观赏照片的活动中,倾听学生对童年的怀念,感受这五年来各自的变化。

  待到上课时问学生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照片?出示照片后让学生给予简单的评论,接下来再出示上中学时的照片,最后再出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照片。让学生对这三张照片比对后说说感受,这从而激起学生课前的兴趣,再询问学生从照片看我们之间变化的快吗?有哪些诗句或名人名言劝人珍惜时间的。

  最后再出示课题。这样的课堂开讲使学生能放松精神学,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延伸到整堂课。

  2抓住课堂中生动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的情绪得到充分放松的时候,他的接受能力是最强大。”对机械乏味的内容,学生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消极应付。

  如果我们能够针对某节课里生动的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训练情境,学生必定能愉快参与。如在教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对联积累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与对联的难理解的问题,笔者上课时没有对教学内容直接解说,而是利用文字的谐音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示了两副对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天作棋盘星作子,谁能敢下。地作琵琶路作丝,哪个能弹。”

  先让学生多读两遍,有些学生读出了里面的韵味之后,觉得非常有意思,等到学生的兴趣上来后,再让学生细细体味这其中的意思,领会对联的特点,有个别学生还能够互出对联,趁着学生的余兴未了,笔者顺势让学生自己也尝试编对联,从而把课堂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再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其它对联,还让学生课外多收集一些对联。做到让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有效利用课本中的演练资源进行情境创设

  柏拉图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传输前人的知识,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老师与学生也就成了书本的奴隶。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不能给予,不能灌输。所以知识的掌握如果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必定记得特别牢固,如果是教师强加的,记忆自然是肤浅的。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利用到课本中的演练资源让学生演一演、练一练。比如在教学《奴隶英雄》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了什么叫独幕剧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中的对白后,便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场景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让学生注重人物的语言,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中,学生对鼎了解的较少,笔者让每个学生充分读课文,练习介绍说明宝鼎的基础上,分组演练。

  8至10人一组,每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另一部分学生为联合国总部成员,表演两遍,第二遍互换角色。在表演过程中,提示学生联合国大多是外国人,并不知道中国代表团赠送的是什么,也不了解赠送这个鼎的意义,作为中方代表应该怎么介绍?要求表演得真实,有创造,有特点。通过演练让学生对鼎的了解有更深的认识。

  4提问题的情境创设

  一堂课中总免不了提出多个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问题的提问也不能是机械式的提问,而应抓住课文中重点字句来提问,激起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情感的共同升华,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课堂中有效的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作者的情感是随课文的结束一起升华的,笔者用课文中句子提问:“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真的幸福吗?”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才导致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