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合作和协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并且它们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 批判思维、 探索发现精神、 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尊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已非常重视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正迅速的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网络环境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 。故本文将对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1、思想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精致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等等。

  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不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1.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

  2.成员 成员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3.辅导教师 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辅导教师存在,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

  4.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等。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认为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1、竞争 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 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竞争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2.辩论 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 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解决 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通过汇报的形式。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5.伙伴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即根据一定的策略,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度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

  6.设计 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7.角色扮演 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皮亚杰的理论同其它流行的学习理论在强调协作重要性方面是一致的(如Vygotsky l978,Fox & Karen,Thomas & Funaro 1990)。皮亚杰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成人与儿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始时儿童或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成人或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

  (四)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异同

  1.共同点:两者无论从目标到学习组织的策略均十分的相近,而就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来看,合作学习存在着协作关系;协作学习是通过合作实现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相互交融的,并不独立存在;合作(collaboration)与协作(cooperation)是指同一含义:小组学习、共同目标。

  2.不同点:

  1)小组成员组成的不同:合作学习:一个班中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协作学习: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构成;

  2)小组目标不同;合作组的目标:建构新知识、解决问题;协作组的目的: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成员之间互相教学;

  3)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

  4)评价方面的不同。

  三、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一)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概念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主要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特点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它除了具备传统合作学习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交互自由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些促进合作与会话方便展开的C MC交互工具,如E-mail、BBS、ICQ、电子白板等,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合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合作,彻底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开展的局限,从而使得学习、交流、 合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从纵向发展了合作学习。

  (2)学习趣味化

  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中,丰富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使知识表征多维度化,能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帮助合作者之间更好地创建意义建构的情景,通过组织自己的见解、观点,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而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和网状信息的呈现,则使学生可以借助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以促进学生认知弹性的提升。

  (3)活动系统化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大的合作性。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共同努力。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因此能有效地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目标,抵抗干扰。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从教师教学角度,我们可以依托于网络环境,借助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和网络监测的实时性、精确性建构一个庞大的开放性的题库,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人机交互为练习方式,以实时的积分排名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合作学习。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

  (1)目标分析要具体、细化教学目标的分析要具体、细化。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要设计具体的目标。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基本知识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环境,本阶段学习目标是通过单项练习帮助学生初步熟悉网络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知识练习的基本步骤;第二阶段是主体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掌握状况,了解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量度,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第三阶段是综合检测阶段,目标是检测练习效果,检测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可见,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具体明确。

  (2)设计要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环境创设为条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前者是核心一通过这种学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发现。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学习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特定的形象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人机对话创设的双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比起传统环境下单向、枯燥、被动的学习情境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强化了感觉记忆。为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扫清了障碍。

  (3)信息资源要充分。显然,题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组卷练习的效果,理论上一个中型数据库能容纳数以T计的数据其存储题目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题量太小则重复出题的机率势必大大增加,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重复的题 目太多会严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库是网络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障。题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所有的题目一经录入,就可以反复使用,完全避免了手工出卷的重复劳动。以一台PII服务器为例,在10个并发页面请求的负载下生成一道题目的时间在 0.1秒左右,生成一份有50道题的随机卷,约为2秒,阅卷时间不会超过 1秒。在这种情况下,再不必为出卷、阅卷伤脑筋,我们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目数据库。

  (4)效果评价要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师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估和教师的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和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总之,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使传统的课堂格局发生改变,使教学民主发展成为可能。

  (二)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

  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理念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即CSCL(Compute 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该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CSCL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 CSCW) 与协作学习( C L ) 的结合。CSCW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任务,计算机提供—定的支待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一任务,计算机提供一定的支持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学习。CSCL与CSCW的不同之处在于CSCW关注交流技术自身(即how t o communicate),CASL不仅关注交流技术,更关注交流的内容(即what to communicate)。CSCL 不仅涉及到技术因素,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心理、组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协作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协作单位学习成员产生有意义的认知和技能,使学习团体行为发生改变,进而提高并改变成员个人的行为活动。

  2、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由于缺少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会使学习者感到孤独,缺乏集体意识, 从而不易引发学习者学 习的积极性,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协作学习质量的保障。

  (1)分析协作学习的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系统目标,在设计目标时尽量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然后将其分解成许多子目标。 子目标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2)对信息资源整合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开展网上协作学习的基础,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为人与人的协作提供了最大 的可能性。但网上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缺乏统 一的分类标准,导致了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使学习者无从选择。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通过精选和整合制作成资源库。提供给学习者,同时激发学习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和试题库等。

  (3)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协作学习的基础,任务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习者间的协作、交流,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任务。由于网上缺乏教师的面对面的监督。兴趣本身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本身的趣味性。

  (4)创设学习情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时不仅考虑学员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而且所创设的情境要对学员有吸引力,要体现出现代学习过程 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设计协作学习的情境时要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将问题逐渐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5)建立学习小组

  协作学习中常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具有互补性。分组时通常先由学习者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合,最后由老师按照分组规则进行协调。分组时要保证每个学习者都承担小组学习的责任,保证小组成员有积极的正互依赖关系。小组人数是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它不仅与学习任务、小组活动方式有关,也与技术支持 有关。每个小组要选定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直接影响全组的协作学习效果。

  (6)小组协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组长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师要经常深入学习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学习方法,帮助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组内分工:小组讨论、协商以确定任务的主要问题,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在分工 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然后大家讨论,确定每个人的最终任务。教师要协助解决在分工时产生的一些内部矛盾。

  组内协作:任务分工后,各成员进入自我学习阶段,有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向组员或教师请教。 然后把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其他组员,组员间通过提问回答、发表言论、在线协商等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协商解决交流中的分歧,把最终学习成果整合出来。教师要监督各组的内部协作交流情况,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追踪,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内评价:小组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7)小组学习成果交流

  各小组提交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组与组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 使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入下去。

  (8)教师总结与评价

  教师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解决小组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概括不是简单地提供标准答 案。而应着重于理清混淆之处,并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得到提高与升华。教师的评价具有开放性与多目标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习者协作学习意识、 协作学习策略、高级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以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一)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通过收集、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增强学习的开放性。

  课前让学生预习或了解、试图理解或探讨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信息的网络资源有:⑴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校园网的网页中,供学生上网查询。如把与课文有关的网站、网页下载下来,链接到校园网,让学生进行非在线浏览。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学生体验到上网查询信息的学习方式,又有一定的指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漫游,同时也解决了上网速度太慢的现状。⑵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以上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交往、阅读、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能力。

  2.定向导入:通过现代媒体提高定向导入的快捷性。

  除了通过传统方法和媒体外,还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新旧知识的自然链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激起的内发性动机,保证学生在新课时就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

  3.自学尝试:利用交互型CAI课件或网页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这是一个是学生个体参与学习,发挥个体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以文本形式出现的学习提示,独立打开有课文内容的CAI课件或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如运用电子笔圈点知识要点;点击相应的自学问题,进行尝试解答。个别特殊的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或电子邀请请求教师的帮助解难,最后自测学习效果。在这个教学环节上,除了应用多媒体网络电子举手和交互教学功能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听监视功能,可以循环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便于发现、指正。

  4.讨论合作:利用小组学习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自学要求,逐个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学习活动,综合学习信息,综合疑难问题,讨论合作解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小组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如电脑操作技能)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六边型摆放。这样做,既体现出组内大致是班级的缩影,又体现出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可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

  5、交流汇报:利用小组学习加强学习的共享性。

  总结学习过程,汇合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由小组发言,(其他组内或组外成员都可补充说明)汇集学习疑难,小组间相互解答,综合培养学生听、说、分析、逻辑等能力。这一过程应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的个性过程,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传统的个人口头表述、朗读,多人争辩、质疑,更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机文字、图片等处理工具设计表格、幻灯片等,并通过教师机的“学习辅导”功能向每台电脑展示,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群体共享。

  6、归纳小结:运用表单提高学习的成就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页中的表单或写字板总结经验,整合所学知识,把各知识点形成板块系统,反思学习过程,完成后并上传到服务器。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感知,消化、吸收,把知识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发现规律,归纳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评价小组及成员表现,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7、拓展提高:再次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提高课外学习的灵便性。

  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主要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提供与课文相应的拓展资料,如学完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要下雨了》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下雨前“蜻蜓低飞”、“乌龟出汗”、“蝴蝶躲藏”、“蚂蚁搬家”等生物现象,通过网易—163.com链接到中国气象网,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气象知识。这些,无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习结果,拓展知识面,发展求异思维,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以上环节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新知的基本步骤,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生基础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师生的活动是主要因素,教为学服务,立足点要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上,为此在运用上述环节的时候,应重视“主导”、“主体”两“主”作用的协调:(1)将教学目标引导为学习目标;(2)将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人人互动,人机互动,达到每人都看、听、说、思、议,达到培养个体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群体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过程示意图:

  课前准备→目标定向→自学尝试 (教师点拨)→讨论合作(师生共研)→交流汇报→归纳小结(质疑问难)→拓展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正确认识现阶段教学网络环境与教学的关系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定等变革,但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教师的一部分活动由网络来代替:如将教师的单一讲授改为多媒体演示,将师生之间的对话改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等,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优化使用网络关键在教师。

  2.教学设计应体现的意识

  强调情景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强调交流合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合作、讨论、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指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强调反省监督: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重视学生反省调整的策略,尤其在开放性和交互性很强的网络环境中。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已不在是人才的重要标准,重要的是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自由地查询,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们更应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如何处理的能力。

  五、结语

  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的教学模式,经大量教学研究证明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和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信息资源中心的建立等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    下一篇:如何纠正小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