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怎么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是因为没有从阅读、写作中体会到文中的妙处,外在原因是没有接受到父母的阅读、写作指导和良好家庭读书环境、读书习惯的熏染,没有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引导。

  培养孩子语文学习兴趣需要三个步骤,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尝试一下。

  一、指定阅读书籍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孩子购买几本经典书籍,然后提出如下要求,最初一个月,家长要陪读:

  1.任务:给孩子规定每天适量的阅读任务,比如一天3页或一章。

  2.形式:阅读时不能在床上,要在书桌前。

  3.执笔:阅读时右手要拿笔,目的是在书上留如下痕迹:

  ① 画重点句子(用波浪线);

  ② 圈不认识的词语;

  ③ 写简单批注(低年级孩子可以从“好”、“妙”、“精彩”、“细腻”这样简单的批注开始,高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写出自己的一点对于内容或手法等方面的见解,也可以联系曾经的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阐发一点评论)

  阅读书目举例如下:

  小学生:《爷爷一定有办法》《窗边的小豆豆》《皮皮鲁传》《格林童话》《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初中生:《繁星·春水》《骆驼祥子》《围城》《苏菲的世界》等

  高中生:《城南旧事》《北方的河》《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等

  二、撰写读书笔记

  (一)泛读与精读

  这就涉及到泛读和精读的差别了:

  1.泛读:注重的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注重细枝末节,不注重字词辨识和句子理解。对于普通的作品,为了拓宽视野,积淀对人生的思考、相关领域的拓展,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如易中天《读城记》、余华《活着》,前者是为拓宽知识面,后者的着眼点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短时间泛读即可。

  2.精读:对于经典名著,是需要精读的。即细致地研读,对重要语句要深刻体悟其内涵,进而背诵记忆,最后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比如对于好的句子,“精读”在实际操作中大约会走如下几步:

  ①打开书,阅读到这句话,这是第一遍;

  ②看到这句话,觉得很好,用笔画下来,这是第二遍;

  ③在边上做一点批注,这是第三遍;

  ④摘抄下来,这是第四遍;

  ⑤第二天在翻看新的章节时,先把读书笔记打开,复习、背诵摘录的内容,这是第五遍;

  ⑥在写作中运用,这是第六遍。

  在写作中运用一次、两次,这句经典语句就永远属于你了。

  看到读书笔记的效果了吧,一句话有了六遍的记忆,比泛泛而读,自然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必须写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

  那么,读书笔记的形式是怎样的呢?如下为范例: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围城》P56

  在这些事情上,兄弟俩自然是出类拔萃的,可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无能也同样远近闻名。

  (美)米切尔《飘》P5

  提示:

  ①写上页码,是为将来需要查阅时方便。

  ②如果连续摘录一本书的内容,不必每一段后边都写上出处,最后写一个就可以了。

  ③要用精致的软笔本,体现出对读书的郑重。

  ④不要用太厚的本子,那样书写不方便。

  ⑤可以尝试活页本,分类“人物”、“环境”、“修辞”、“人生”、“评论”等。

  三、引用、仿写、化用

  写,就是读到有所触动的文字,就仿写一下。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要养成每天、每周练笔的习惯,不要只有在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才动笔。

  经过读书笔记的积累后,最重要的第三步到了:那就是把自己读书笔记摘录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日记、随笔和作文中。

  如何运用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引用。

  (一)引用

  例1:我于是就抛了死相,放心说笑起来,而不意立刻又碰了正经人的钉子:说是使他们“失望”了。我自然是知道的,先前是老人们的世界,现在是少年们的世界了;但竟不料治世的人们虽异,而其禁止说笑也则同。那么,我的死相也还得装下去,装下去,“死而后已”,岂不痛哉!(鲁迅《忽然想到》)

  注:“死而后已”一语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例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谈骨气》)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四句话。

  例3: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

  这些引用,与原文浑然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内涵和文采。

  (二)仿写

  北京市2013高考语文单科状元是十一中学的孙靖妍,150分的满分她考了148分,这是恢复高考后37年最高分。考上清华的孙靖妍总结说: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哪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我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钱钟书、三毛……

  下面举几个仿写的例子:

  例1:钱钟书《围城》中写雨后天晴:一觉醒来,天若无其事地晴了。

  “若无其事”采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可以在写作中也用类似的词描绘自然景物,如,写月亮:北京的西山静谧无声,只有月亮兀自悬在空中。

  例2:比如,小语老师初中学习课文时(课文题目忘了)读到的一句话“她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安静得像一滴水”,让我一直记到了现在。

  你就可以直接用这句话写你班级里的某位文静的女同学。你也可以仿写:

  他奔跑在篮球场上,快乐得像一团火。

  这样的句子更多地出现在你的文章里,你不用担心作文分数低;这样的思考出现在你每日的观察中,你不用担心人生的平淡乏味。

  仿写是简单有效的写作方法。我想,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句肯定是模仿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沈从文《边城》开篇“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未尝不是模仿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化用

  这是高年级的同学尝试使用的一种手法。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

  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南宋词人辛弃疾作词喜好用典,更是化用前人诗句的高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读到这里,你自然会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改一字,就是辛弃疾的了。下片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刘备传》载,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天下英雄只有你与我了。《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大加发挥,也为后世的戏曲所本。曹操的原意本是试探刘备有无野心的,辛弃疾借用来歌颂孙权敢于与曹操、刘备这两位当世英雄分庭抗礼,鼎立而三。最后,更用曹操的原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直接夸赞孙权立足江南建功立业的雄才大略。这样化用,是暗里谴责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懦弱无能,借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中还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句子,这是化用《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等等,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王勃不愧为奇才、天才。

  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留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题目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穿越时空聆听张继落第失意的慨叹,感受当代人的离别愁绪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第九段,化用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环境描写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吴莺音歌曲《月落乌啼》,也化用了此名句。

  毛主席诗词中也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于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形容了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的末日来临。“秋风”“落叶”也形象生动,使人能产生联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也是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化用都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总 结

  概而言之,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最重要原则。

  我们经过如上可以操作的阅读、写读书笔记、写作运用后,孩子和孩子的老师会感受到其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变化,孩子的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老师的表扬会接踵而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