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中可以看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之一。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好的情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思考、讨论、感受,从富于情趣性、生活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也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式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三、创设疑问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 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知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教师诱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启发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边的特点来分类。”对于这两位同学大胆质疑和新奇的想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组两根之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等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可想而知,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质疑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而且为后面继续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积极动脑、富于创新求异的精神后,将此问题作为本节课留下的思考作业,在学生心里设置了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教学中,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育是什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其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开放性训练,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五、创设猜想式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猜想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明确目标:“猜想乘法的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字母公式为a×b×c=a×(b×c);减法与除法也可能有结合律。这样鼓励学生猜想既激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动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冷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