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 提高语文课的育人功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踏入语文教学讲坛,便觉知自己所肩负使命的神圣,因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及国民品格、素养的打造与提高,而教师肩负的便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做才能不辱使命地完成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任务,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尝试,不断反思,努力地探寻着“语文课应教什么”和“语文课应如何教”的教学之道。几经探索,让我有了如下粗浅的认识,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200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新《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由以上两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纲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将美育引入课堂,将美的教育渗透到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责任。

  2、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是他它的工具性,但这个工具是特殊的工具,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承载着鲜明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将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

  3、只有将美育注入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逐渐具有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语文的学科特点、素质教育的需要都昭示着: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才能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篇章,均是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以往的语文教学,为适应考试的需要,忽视了这些美的因素的存在,或在一词一句上死抠不放,或进行脱离形象的肢解性说教,上课总奢望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分数;老师们为均分高于同年级班级零点几而窃喜,为比同年级的班级少几个优秀生而羞愧,迎合领导的喜好、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声誉,一头扎进暗无天日的应试浪潮中。在眼里“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学中,语文课堂变得机械、呆板、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美感,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语文本应充满诗意,但现在只有成绩。我常问自己:这还是语文教育吗?我想现状必须改变。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教师首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仔细推敲教材美感触动的最深之处,并找出其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如《再别康桥》的结构美、《祭十二郎文》的人情美、《项脊轩志》的质朴美、《荷塘月色》的风格美、《阿房宫赋》的语言美、《雷雨》《祝福》的悲剧美、《故都的秋》的意境美、《滕王阁序》《雨霖铃》的语言美《赤壁赋》《小狗包弟》的哲理美、古典诗歌高度凝练的文字中蕴藏着的诗人丰富的情感美,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美、“愿随月华流照君”的柔情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情美等等。只有将这些美挖掘出来,并重视和突出这些美的因素,才能为引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奠定基础,才能给学生美感的形成提供条件。

  二、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美的世界。

  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还只是实施实施美育的前奏,要想让学生进入美的世界去体验美、感知美、判断美,还需教师去巧妙引领。教师要做好这个引导,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

  从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的审美沟通过程来看,一般应分为沟通前、沟通中和沟通后三个阶段。在沟通前这一阶段,学生做为鉴赏主体对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所蕴含的美有一种潜在的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采取有效方法,创设欣赏课文所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要想做这步,教师就不光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研究学生认知领域的活动过程,更要研究学生情感领域的构造及活动过程。学生不是录音机、照相机,他们接受教师的情感影响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教师在学生与课文进行审美沟通前,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望,使学生做好审美前的准备。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可以为巧设导语,也可以用媒体做为中介,如听录音、看录像、观赏影视剧,还可以进行扩展介绍等等。如讲《祝福》时,我先讲一些故事引领学生认识什么是封建礼教,拉近礼教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教学中学生对与他们有着时代距离的祥林嫂的悲剧美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审美认识;讲《中国建筑的特征》我引领学生先搜集并观赏中国建筑的实物图片,了解中国建筑丰富性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智慧,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介绍孔子及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使学生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去观照审美对象;讲《雷雨》可以先看录像,讲《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先听录音等等。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引熏染、恰当的引用形象的媒体,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从而形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沟通中和沟通后两个阶段中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及恰当的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审美愉悦。讲《项脊轩志》我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过渡:①“项脊轩给予作者的‘多可喜’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萦绕于作者的心头,让他难以忘怀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悲哀,这种悲哀是通过他对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的深情回忆来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这悲情美。”②“二十三岁归有光迎娶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六年后妻子亡逝,这段美好的爱情留给作者更多的依然是伤痛。下面我们就从作者写亡妻的一事、一语、一树中来体会这种甜蜜的痛楚吧。”③“一间简陋破旧的书房,因承载着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盼,妻子的柔情蜜语及作者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便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动人和温暖。母亲和祖母温热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那至真至纯的美。亲情总能让我们胸口有温热的感觉,让我们心有所依,行有动力,这就是亲情的魅力吧。”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充满真情的语言,让学生们也将情感注入到了所欣赏的文字中,引领学生更好地体会认识了亲情美。赏读结束时,我总结到:“世上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平淡叫浓郁,有一种真情叫亲情。动人的文字有时会让麻木的灵魂苏醒。感谢古文家归有光留下这样美好的文字,让我们能与他穿越时空共同感受亲情美。我想说,岁月在流逝,容颜在老去,可亲情却永远年轻。“最后,我们与学生们共同听了两首亲情歌曲,腾格尔的《父亲》和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从文章赏读中获取的审美体验得以延续。

  2、美读联想,引领学生入境体验美

  创造了美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后,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的氛围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音韵,感知美的情感。

  使学生入境体验、感知美的方法之一便是美读。

  读法不一,课文长的,可以挑出精彩片段读,课文短的可以全篇读,可以学生个人读,可以教师范读,可以学生齐读,可以分角色读等等。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文学创作都是相通的。情感予艺术以生命,推动文艺创作,同时又化为文艺作品的血肉,成为照亮文艺作品中一切事物的光源。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真诚纯正地去美读,就可帮学生感知文中的情感,就可被文中的情感深深所打动。

  使学生入境体验的方法之二便是找好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联想。在审美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只有凭借情感的牵引将自己入观赏对象,以达到物我合一,接受特定情境中的刺激信息,才能获得具体的审美喜悦。讲授《荷塘月色》时,可抓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几个关键性语句,让学生借助联想,去体会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飘渺、若有若无和小提琴协奏曲的婉转、悠扬去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美。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抓住“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让学生联想自己所学过、背过的描写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民生涂炭的杜甫的诗句,从而深切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之美。讲授《祭十二郎文》及《项脊轩志》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身旁亲人的细节行为动作及彼此的惦念、牵挂、期许便可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会文中至真、至纯的亲情美。

  总之,教师牢牢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抓住切入点引发学生联想,可将学生带入作品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入境体验美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受到美的熏陶。

  3、启发诱导,教学生学会对美作出理性判断。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只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获得美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之外,还积极帮助学生融理性思维与形象认识之中,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要将对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在认真品味文中词句,感受文意、语言、结构、情感美之后,有延伸性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引领学生感受了在魏晋门阀制度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不平而又愁苦无奈的悲情美之后,我又与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都在诗中言愁,从你读过的诗中寻一寻他们都是为何而愁。②本诗中作者仅仅是言愁吗?你如何评价鲍照?③再从你所读过的诗中寻找一下诗人们对待“愁”的不同态度。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总结到:古诗人为思乡念人而愁、为怀才不遇而愁、为国破家亡而愁、为百姓生灵涂炭而愁;鲍照的愁透视出的是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对施展理想抱负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改变社会现状的的期盼;鲍照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珍视生命价值而又生不逢时的不幸的知识分子;李白对愁体现出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苏轼对愁体现出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王勃对愁体现出的是“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穷且益坚的坚定。在学生发表意见之后,我又给学生们留下一个人生思考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将会常常伴随我们,今后你将怎样对待你人生旅途中的愁呢?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你们能用行动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由于进行了由此及彼,由个人到群体、由他人到自己的延伸性思考,学生们将之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对人的生命观、生命态度进行了理性的审美判断,从而也在审美认识、评价过程中受到了先哲们身上所承载的积极民族文化精神的滋养,为形成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品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借助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陶渊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容身于小、旧、漏、暗的陋室依然会开心的原因。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中国文人多有诗意栖居的情怀,所以居所不只是生活空间,还是没有围墙的精神憩园、涵养性情的精神圣地。作者写此部分文字时十九岁,此段议论表明作者将与历史英雄一样成就事业,不甘心永远在“败屋中”的宏愿。书斋虽破小,但因承载了这个年轻人的兴家、振国之抱负,就显得无比壮阔和富丽堂皇了,所以这喜不是来自于这个破旧的小书斋,而是来自于作者充满雅趣和憧憬、希望的情怀。

  通过品味分析,学生们理解了文中词句蕴含的理性的美,就可使自己的美感认识上升一个层次,从而促使自己心灵美的升华。

  此外,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及创造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特点编写延伸剧,课本剧补写画外音,设计电影镜头等等。让学生有感知、理解上升到创造才是我们的终级目的。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要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和促进本身也应是一种美的体现。教师应是一个情感调控的大师,于无疑处激疑,于无趣中引趣,于揣摩中获知,于比较中见赏,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扩思,正确把握学生课堂心理流向,调控课堂情趣氛围,凭借教材体现出生命意义的教学机智,向学生输送人类之美,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利用美的教学艺术去传授美的信息的语文教学才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审美艺术教育,是主体客体内容环境高度统一的最高层次上的完美和谐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有了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了生命的意义。

  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愿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美。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课内外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