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应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在实践中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学生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刚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刚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刚自己想,小刚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迸发学生创新火化。

  课堂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与老师的问题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教学《7,8,9比大小》时,我先让学生数点子图,然后提出:你能从7三数中任意选出其中的两个数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符号连接起来吗?问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有推理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学知识,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我尝试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体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1)长方形的长于圆柱体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宽裕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体测面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面积=长X宽圆柱体测面积=底面周长X高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四,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需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它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例如在教学《8和9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8和9的数据信息,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交流,再把其图片贴到黑板上,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是无穷的。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快感后,产生更强烈的不满足感,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人人创新,不断创新。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做学习的主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故事》的策略    下一篇:分层教学,为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