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践行新课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去阅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 见解

  一、前言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强迫他采取我们的看法。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所谓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不管是什么看法和想法,只要是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的提出

  走进现实中的课堂,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而学生却处于洗耳恭听,处变不惊的状态。即便一个问题出来后,举手的总是班里那么几位“精英”,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等待的心理状态。几番回合,老师们便偃旗息鼓,自己唱了课堂的独角戏。这些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一刀切”的教育局面,限制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也不大。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敢想敢说、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让学生阅读有主见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只有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既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又要根据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的关联,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同时又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或意义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背景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群、积累的经验和具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完成学习,必然要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协作。通过对话、协商、沟通,学习者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多种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中,激励学习者自我反思,完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心理学中的个体差异理论

  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研究表明,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以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可变差异表现在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态度、技能方面的不同。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加以改变的。不可变差异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相对稳定的、表现为思维和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obertSternberg)还提出来一种三元智力理论的差异,他认为人的智力大小其实可以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叫做情境智力,也就是我们在复杂的社会情景下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的差异,也有人把它叫做实践智力的差异;也有的人分析智力比较高,斯坦伯格把它叫做分析智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逻辑分析、学习的能力比较强;还有一种能力叫做经验的智力,也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能力,所以也有人把这种经验智力称作为创造智力。

  所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智力发展差异这些客观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现象、同一个观点的理解就不会相同了。

  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见解的实践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素养,并“使他们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里“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不言而喻,提高阅读的能力,理解语言文字,是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要读,语文没有了读也就不成为语文了,没有了读,要落实其它的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师怎样掌握学生读的情况?这必须让学生把读的感受说出来。让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感受、观点。教与学是一对运动着的矛盾,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渗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老师的教法引起学生学法上的“共鸣”的时候,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说”的切入点。

  1、抓住重点词句说。教师要经常采用学生查字典,拆词释义,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分辨语言色彩,让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例如,五年级上册课文《窃读记》里的“窃”,学生就必须联系生活体验和课文理解,才知道作者的当时的心理感受。另外,文中有些句子需要学生深刻领会,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把问题一个一个分散难度,从浅到深。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一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就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说出自己的见解。

  2、围绕课后的问题说。大多数课文后面都编有一两道有关课文内容的问答题。这是编者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设计的。老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围绕问题析词品句。学生也可借助它来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把握课文的内容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纳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是学生领悟课文的表现。

  学生只有掌握“说”的切入点,知道怎么说,才会有内容所说,才能畅所欲言。

  (二)、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让学生产生安全感,鼓励学生不怕失败,敢于说话,敢于尝试。传统的课堂教学,为追求课堂结构的严密,教案的顺利实施,常要求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生怕学生稍有闪失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这种专制的课堂教学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因此也习惯了墨守成规,被动应付,又如何能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呢?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说话权还给学生,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通过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为之活跃起来。只有活跃的思维,才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文《幸福是什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三位青年的特点。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都评价三位青年勤奋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不怕辛苦,尽自己的义务为人们做出了有益的事情……正在大家热烈讨论之时,一位男同学说:“我认为第二个青年不够踏实。课文里说到,他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他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还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很多别的事情……短短十年时间,他换了很多工作,却没有一个工作是做得长久的。所以我觉得他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不够踏实。”这看起来与课文的中心关系不大,但笔者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这正是这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见闻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的灵感。

  (三)、善待学生的发言。

  俗话说“良言三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应少一些责备与抱怨,多一点提醒与帮助。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在一次公开课教《程门立雪》这课时,让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尊,遵守。”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位同学也随之神情尴尬。“他没错,他还没把话说完呢!贾老师神情自若,微笑着对那位同学说:“他是说把遵守的遵去掉……”那位同学立刻心领神会:“遵守的遵去掉走字底,是尊敬的尊。”“你们笑得太早啦!”贾老师又风趣地补上一句。同学们不禁又为之欢笑起来。我们也不得不为贾老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他善待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的错误通过诱导,使其自悟自得。这既达到了目的,又挽回了学生的面子。

  (四)、用好学生发表见解的“助力剂”——表扬。

  当学生的意见和见解正确合理时,教师应毫不吝惜地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为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表扬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变性,同时在表扬时不妨多用第二人称“你”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你真了不起!你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你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真多!”“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使受表扬的学生从老师亲切的话语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这要比我们通常的“回答正确”“不错”“很好”等之类空乏的表扬语言感情要丰富得多,而且又能让受表扬的学生以最佳的心境,继续投入学习。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善意地、巧妙地对待学生的发言,学生才会打消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以其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实践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愿意向着这一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五、结语

  独立的见解是学生智慧的花朵。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当学生想不下去、说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再给时间让他们思考。总之,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逐步在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中,百“花”齐放。只要教师用心浇灌,它一定可以长出智慧的果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拼音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