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阐明了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技能训练的培养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主要在:(1)恰当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发展技能;(2)数学教学要留给学生空间;(3)放下分数,关注教学活动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技能。进一步突出抓好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是抓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技能 数学兴趣 问题 空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广东省已经进行了多年试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技能和能力。技能是知识被人们掌握的标志,而通过课本定理、公式、例题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技能,通过解题训练一步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起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抓住技能训练,就是抓住了从知识到能力的中间环节。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技能的训练: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兴趣,是指人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表现出的喜爱和关心、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探究数学知识及其规律过程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培养数学技能的前提是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也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式转变,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把课堂的知识“回到”实际中去,从而增强趣味性,强化教学的直观性,要以知识的价值吸引学生,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一般的认识,边长乘边长的公式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认识,抓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把课堂设在操场上,让学生在操场上先量出一块正方形的地方,并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量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知道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再让学生计算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让学生多次比较不同面积的正方形。学生便会发现该得数与该正方形的面积刚好相等。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也可以用计算菱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便会对实践得出知识的方法产生兴趣,通过更多的实践得到更多的新知识,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二、恰当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技能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千编一律地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来组织教学,甚至将学生在课堂上将要讲的都列入到教案之中。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框架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的教不再是简单地写出常规的教案去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心的话题。而且要求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提示,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把原本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1、要讲究知识的呈现方式,要尽可能从直观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即从实际事例到实践活动中导出知识)

  实践出真知,这就要培养学生多动手,从实际事例中探究新的知识,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给出一个三角形,求它的内角和。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这样就组成一个平角,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如图所示: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便更加深刻。

  2、知识的教学要克服单纯的“讲授”方式

知识的教学要克服单纯的“讲授”方式,应采用多种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数学方面,有着许多的公式与定理,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讲述公式或定理的内容,而是通过将公式、定理演化成练习,引导学生或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证明公式、定理的成立。如证明“直角三角形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右图所示,∠B=90°,∠C=30°,教师提示,先在AC上找一点D,使AD=AB,再连结BD,让学生根据图中的关系去证,知AB=AD=CD,即AB是AC的一半。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对公式或定理的理解更确切,记得更牢固。

  3、教学中必须注重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在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掌握”知识

  学习数学,许多学生都普遍认为做得多必懂得多,但“熟”不一定能生“巧”,“难”也不一定生“巧”。大量的反复训练常常是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不要太看重形式(练了多少),而是要注重研究如何练,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其它知识有联系的,只要联系相关知识,便能掌握好新的知识。如在学习分式如何有意义时,联系到分数有意义分母的值不能为零,从而知道:要使分式有意义则其分母也不能为零。注重了知识的结构,在知识之中联系,这样学生便会学得更好。

  4、关于数学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是把自己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自己也尽早成为“导游”。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体验他们的猜想和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应该常做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这样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1)对讲授的新内容,包括新的概念、公式、法规、定理以及新的应用。可尝试将它变成问题提出,通过精心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尝试,对学生给出的问题给予表扬、支持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和价值。

  (2)在教学中,对待“问题”要重过程,重分析,在学生独立思考准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师生一起去联想、去分析、去探究、去“碰壁”、去感受。让学生在思考——碰壁——再思考——再碰壁的反复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问题”的形式及其恰当性,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课堂教学就是“问题”教学。“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就是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即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往往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数学教学要留给学生空间

  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所以,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必须考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即教学的得失取决于学生掌握的多少。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

  1、留下反思的空间

  所谓反思就是以严肃的态度反复深入地对自己已有结论、认识或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地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知识,或是指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的起点。有的教师由于只追求把知识点讲完,讲述例题就像放映机一样放过便了事。这样的方法,学生肯定对知识没有深层的理解,大脑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有些习题课堂上讲过,或学生作业时做过,但是如果考试时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题目,仍有学生出错,甚至束手无策。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真正被学生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须注意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的余地,促使他们在独立的思维活动中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应变能力。其实,解题过程的结束不是真正的结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及时的反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学生才真正掌握该知识点。

  2、留下质疑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既要善于设疑,又要学会引疑、解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明白、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并产生马上解决疑问的迫切欲望。若心中的疑问不能立即解决,学生就会思维停滞,对老师下面的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学生将疑讲出来,共同探讨解决。

  3、留下探究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一个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获得发现的快乐,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解决好一个题目后,要让学生思考:适当地变换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看看能否将命题作进一步的推广与引申?

  总而言之,数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就需要我们在变“多而全”为“少而精”上下功夫,也就是力求做到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学得“精”一点,领悟“深”一点,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上得到启迪,在知识上得到收益,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这当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新境界。

  四、放下分数,关注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评价一间学校、一个班级和一个教师的工作时,不能只看分数和升学率,要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看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老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新教改的教学模式,把过去学生围绕老师转,老师围着课本转的现象,改革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和愉悦、自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关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教师还要不断探索、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边干边学、学用结合,使教学活动不断适合现代化,适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发挥学生潜能,培养良好的技能。

  因此,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抓好技能的培养,就是抓好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数学课“活”起来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