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对幼儿课题行为习惯的初探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过去经验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然而幼儿在课堂中形成的行为问题将对其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及阻碍其自身发展。所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在课堂中的行为问题,及时以适当的方式解决是极其重要的。在本文中将从幼儿课堂问题行为所产生的原因入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更能成为师幼之间关系融洽与互动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打基础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更作为孩子学习过程的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与支持者,为了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儿有效的学习,教师就应该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及时及早发现问题,并应有效的分析与解决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的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概念

  幼儿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能动的、积极的。过去教师一些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不符合课堂教学教育逻辑,不但不能根本地解决其行为问题,反而更会使幼儿学习停滞不前。幼儿课堂问题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干扰课堂纪律,给教师的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

  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这点在幼儿园小、托班较常见,而到了中、大班就较少有这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小、托班幼儿还处于对父母或亲人的照顾依赖期,会产生一定的入园焦虑感,所以对学习或活动都不积极,甚至出现抵制现象,而到了中、大班是极少有这一现象,如出现这一现象也可能是另外的某些突发原因)。

  2、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搞小动作,(如弄衣服,玩小东西等),外界的一点点动静就能吸引幼儿。

  3、自娱自乐,主要表现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言自语,离开位置在旁边小范围内转来转去,同伴间互相玩耍等。

  4、进行一定的干扰,主要表现为发出奇怪的声音,或大叫等。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组织,班级管理及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文化冲突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幼儿在幼儿园课堂行为的产生。我想在这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幼儿在幼儿园中所产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讨论。

  一、认知能力发展失衡所导致的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和幼儿的学习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在认知活动中其状况的优劣与其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基础性原因。每一阶段幼儿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因此如果幼儿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幼儿需要更加主动、形象的例子、材料或操作活动来理解某一个问题时,教师都只能抽象地讲授代之,在幼儿已经开始有能力理解那些抽象概念需要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时,教师都一味地灌输,让整个活动变得索然无味,那么这时问题行为自然在所难免。

  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加油干》中,当师幼一起听完“加油干”的乐曲后,教师问:“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幼儿纷纷说:“洗脸、梳头”。教师说:“洗脸梳头是一个动作。你感觉怎么样?”幼儿问:“洗脸、梳头是怎么样的音乐?”显然在此活动中,音乐给予幼儿的感染力是微乎其微的,正由幼儿无法感受音乐中特定风格,使活动的这一环节显得稍有牵强之味,教师只能唱“独角戏”,环节与环节的过渡就影响整个课堂活动的流程性与有效性,所以这时教师应以新颖独特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

  二、身心发展水平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1)幼儿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也产生某些隐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比女孩违反纪律的现象相对次数多一些。

  (2)由于幼儿的好奇心,他们会用自己的行为对教师所作的规定进行“挑战”,到底对于违规所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呢,将老师激怒了会怎样做呢?或有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力,而故意发出一些声音和扰乱行为的心理。有资料称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限度检测”。如在活动开展中,到了提问题阶段。在回答问题方面,很多幼儿都能想尽各种方法来引起教师的注重。如有的孩子会站起来举手,有的孩子会大声叫“老师,我知道,我来回答。”在这一问题上绝不能将幼儿的违规行为机械地理解为存心捣乱,而应当作审慎、客观的分析,正确地引导幼儿改正这一行为问题,并使幼儿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

  (3)生理与心理的障碍,于由幼儿生理上的障碍使幼儿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幼儿的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其学习动力。由于心理障碍所引起的问题行为则相对可能性较大,幼儿在被教师指明回答有误或学习有误时,可能会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消极归因,放弃努力,甚至在人际交流上也产生了问题,专家指出这就是“感情缺失”所引起的课堂问题行为现象,这现象匀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渡,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艾里克森认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三、人格因素及其他因素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人格特性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甚至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艾克森对人格难度进行了划分:

  1、外倾——内倾人格,外倾的儿童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情绪较冲动难以控制。内倾的儿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稳定,如静。所以一旦课堂活动过于频繁,气氛过于活跃,极端内倾的学生则会产生排斥和抗拒心理,不愿加入到课堂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

  2、神经质——稳定性人格与课堂问题行为。情绪稳定的儿童不易产生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控制,不易产生问题行为,反之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在活动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出焦虑与恐惧心理。会尽力回避问题,这类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内隐的。

  另外,幼儿在幼儿园课堂中形成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其他因素有:家庭因素,心理学家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幼儿的行为易产生消极影响,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间接影响幼儿课堂活动的行为表现;大众媒体,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通过信息媒体涌入幼儿的大脑中,使其受不良内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基至盲目模仿,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有延伸到课堂中从而产生了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课堂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涉及了各个方面和角度,我们在对原因分析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幼儿在课堂活动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行为,用发展的角度去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解决与应对。在这我想谈谈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

  一、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在课堂中,幼儿具有一种独有的自我意识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这点是首要问题,在这着重谈一谈。通过教师向幼儿提问和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提问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知,用开放式、封闭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来展开幼儿的自我评价,避免教师评价对幼儿自我评价的影响,通过让幼儿“领”问题,查找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幼儿获得主动感并激发一定的责任感,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感染和升华来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控力,相对地减少了与控制了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

  幼儿在发现环境的变化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是直接兴趣在主导他的行为。或者会去观察,去思考,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而怎样让幼儿知道自已的想法并能表达出来呢?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幼儿的行为当中来发掘教材,这就能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源来进行活动安排与设计,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而不会出现其他的行为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依赖于教师对其的评价,当他的行为受到老师的肯定时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成消极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间接影响幼儿的课堂行为表现。教师可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了解幼儿在此课堂活动中对主题内容的参与和完成情况,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帮助幼儿解决一些他们想知道却并还不知的东西。这样更能带动幼儿学习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幼儿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的探索欲望。

  教师要鼓励幼儿之间互相作答,形成互动。让大家一起来探索,且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交流,或鼓励其在活动外与家长一起探索,此外,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要求幼儿这样做,那样做,或告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如果幼儿不感兴趣的活,那么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就很难同化进入他们的大脑蓝图中去了,让幼儿单纯地按规则和任务去做事是有困难的,他们更多的是以情绪来主导,所以让幼儿的情绪受到感染和升华是最根本的途径。

  最后,要充分体现教幼互动,教师要摆脱以往活动的预成型模式,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随时调整活动内容,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这种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通过创设或改变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课堂活动,从而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思维方面对幼儿课堂行为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即培养自我意识,我认为这点是最主要的。

  二、要事先预防问题发生

  1、明确幼儿的行为标准。教师在开学初对课堂行为向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及规范。并依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如幼儿在玩好玩具后不知道整理,教师应不断提醒幼儿,适当可以加入一些“惩罚”的方法,在小朋友玩的时候,让不整理玩具或故意捣乱的小朋友在旁边看,很好玩,但是就不让他玩,让他自己觉得这样子很不舒服,意识到自己要整理玩具,不整理的话下次又没的玩。

  2、促进幼儿的成功经验。如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表扬,让其尝试成功的乐趣。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坏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及时进行行为控制。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与赞扬,就会很好持巩固下来,成为其他幼儿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替代强化等方式。在教室一墙面上,设置每周一星看谁五角星最多等。又如到了中班下学期,可以利用争做小值日生的方式,鼓励、强化良好的行为的产生持续。教师手上最多的东西就是“五角星”也许就是一点点的表扬也会激励孩子。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幼儿的问题行为,大部分问题行为只需要教师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使其改正,主要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转移注意、正面批评等。

  在教育不断创新中,我们应该不断关注幼儿各种学习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完善、丰富教育教学策略,促使自己的不断成长,更为孩子的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