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当今世界,人类的创新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时尚、一种行为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说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急需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

  那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能着手。

  一.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

  小学数学第三册有一道思考题: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

  我在备课中是这样思考的:这道题能有哪些创新因素呢?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有3棵,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一定感到很奇怪,所以确定一个含有创新意识方面的目标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类比,去联想。这样是否还可以再确定一个含有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呢?按照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得出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能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秘的欲望。

  我在备课时,首先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找出了创新点,然后再按教学目标理论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陈述。确定这样的创新性教学目标,再进行教学,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自由、创新。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倒数”时,上课改变了以往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老师一口气举出一大串两数之积等于一的例子,边举边板书,直到黑板上写不下去了,可是老师口里还不停地举着例子,使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一下子激起渴望获得新知需要。

  2.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能力和习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

  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教师提问题以后还发给每一位学生印有问题和一些长方形(标号格点)的答题纸。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用笔、尺在纸上画起了草图。我巡视发现全班35名学生,每人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有的还达几十种,并且很有创意。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美国的一位小学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一个是要知道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通过何种方法去获取建立起来人的记忆能力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创新的能力。”

  五、实施以“激励和激活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评价具有监测和激励等功能。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便调控教学。科学的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评价不当,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实施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1.“延时”评价。不轻易、草率的评价学生的发言和作业,而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如教学“完成一项工程,由一队独做,甲队需10天,乙队需5天,现甲队先做了5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需做几天?”这道应用题时,多数学生的答案是:(1-1/10×5)÷1/5;5×(1-1/10×5);(10-5)×(1/10÷1/5)……然而有一个学生列式与众不同:5÷2,这时教师心想:他瞎猜,没道理,但一想先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之后再给评价也不迟。这个学生讲的出乎意料的简单:甲单独做10天,做5天完成一半,乙独做5天完成,剩下的一半,乙只在用5天的一半。教师对他这种创新的思维感到非常惊讶,师生给予掌声鼓励。

  2.是“多值”评价。传统的课堂评价经常采用二值判断,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价,这样容易消弱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做出多值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还应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同时还要十分注重评价的“相对性”,有些解法虽繁,但更磨砺思维和意志;有些想法虽有错误,但能给其他同学以警示。通过多值评价,充分挖掘全班同学的智慧,创设知识共享的气氛。

  3.“激励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力鼓励,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要使每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平时认真学习的教育理论和在实际工作当中所体会到的一些小小的经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启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获得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使用变式教学的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