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及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古语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诵读的益处,谈的就是诵读的魅力。古人学习,多注重诵读,那么,什么才是诵读呢?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人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伤口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中国的旧式教育是有强制性的,但是绝大多数成功的学者,在回忆他们早年受到的强制性教育时,并不怨恨,为什么呢?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因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文,对人的一生治学修身无疑是有益的。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合理之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诵读、熟记,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这在早期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们提倡创新,有志超越前人,然而创新不能无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诵读同样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主张,“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用手和舌去练习”。所谓“用手和舌去练习”,即“抄写”和“读”。古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熟读才能记得牢,只有记得牢,才能思得精,用得广;否则就容易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议建议”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一、高度重视 切身体会小学阶段加强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毫不否认,平时生活中交流的口语,多数与我们所要求准确、规范、流利、生动、得体的语言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我们方言区的学生,从小听说的几乎都是方言。方言与规范的现代汉语相比,不但语音相去甚远,在词汇、语序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别。如在本地方言内鼻音与边音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īng,ong”。再如普通话里的“月亮、角落、下雨、不知道”等词语在本地说成“凉月子、旮旯、不晓得”。其他职“一辆车”本地是“一挂车”……方言的口语,几乎都是俚俗语,尽管它也有群众性、通俗性的一面,但与典范的白话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能用方言把讲得妙趣横生,不一定能用普通话讲出来,更不一定能用规范的汉语写出来。

  进行诵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标准的读音,口读心记,矫正了发音,推进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进程与效率,又让学生学习了书面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打下牢固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积淀语感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获得语感非常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的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语言的充分感悟会使学生储存语言,积淀表象,诱发语感。

  语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觉性。学生要达到不假思索地去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目视、口诵、耳闻、心悟,去感知文中的生花妙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的运用规则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自觉,从而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3.有利于学生厚积语言材料

  笔者发现农村部分学生在平日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中,语言大多比较贫乏。尤其是写作文,学生经常是咬破笔杆也写不到规定的字数,更不用提写一篇生动、新颖的作文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学生头脑中具有“较丰富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加强诵读就是提高积累的一个好途径。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从中所得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毛泽东能背诵数百首古诗文,自己也写出了许多佳作名篇。而小学教材《暖流》一文中的江泽民同志在许多场合能够随口吟诵古诗文,显示了一个文明大国的领袖风采。巴金先生曾在《谈我的散文》中这样说过:“从小就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节器子。”

  语文教科书及教辅读物里有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便于诵读。而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典范作品,正是让学生注重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丰富自己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4.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平平淡淡地读出来,谁都不会留下印象。但有感情的诵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不知不觉陶醉于文章优美的文字中,从而感受到美。

  (1)欣赏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华美的文章,教师讲解固然必要,但仍需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去更深地体会语言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等,这些都要求学生用记去读,注入感情,多方感知。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说过:“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细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句话对于我们同样受用,勤读文章,善于领悟,方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之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尾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江南景色之美,同时衬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如此含蓄优美的诗句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和感受。

  (2)体会意境美。

  王国维曾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意境美就是意和境的统一,情和景的和谐,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写的对象全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公要有和谐动人的艺术形象,还要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读后使人深思、振奋。小学教辅读物中具有典型意境的美文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如《天净沙·秋思》,全曲只用28个字,选取了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再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简单几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送别图”。这幅图再现了肖邦当年离开华沙的悲愤之情,拳拳的爱国之情在此时此刻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3)感受情感美。

  朱不曼说:“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有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可以设想用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②因此,情感不可以被舍弃,读书也一样。读书没感情,只能叫念读,有感情的读书才叫诵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维克多·雨果《船长》的伟大灵魂,谈雨山《小草和大树》夏洛蒂姐妹钢铁般的意志,陆游《示儿》中的爱国情怀,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这些诗文无不以独特的笔触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而学生只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欣赏去感受,去体会,就能领略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二、潜心探究 践行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教学方式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

  倡导学生诵读,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和可能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诵读欣赏”,十篇“文笔精华”分散在六本书中,其余还有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新课标规定有些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成诵。总之,短小精美,声情并茂,看来会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诵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这种境界,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加强诵读的示范

  5.指导朗读的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课后针对个别进行。朗读的技巧很多,笔直者在这只提几点粗浅的意见,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

  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小视的话题,小语老师应学会享受诵读所绽放的独特魅力。因为诵读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试着将“坚持”二字深埋心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所需的方法,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