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笔者从教时间不长,但亦深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笔者看来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更多集中于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并涌现出大量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然而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仅仅是浅层次获取信息式的阅读,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营造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环境,本研究试图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这种教学环境来创新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出现前基本上全靠课本+黑板+粉笔+师生口耳。有了信息技术之后,知识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对学生而言能够产生多重感官刺激并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对所授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当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深层次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是逐渐深入,但对于语文这样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而言,相比其他性质学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存在更多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读”什么决定了学生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学生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可见,阅读教学的影响之大,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创新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也是新时代每一位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即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为主题做一次浅谈,期望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的途径。

  二、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这是日常意义上的阅读,与本文所指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具有不同含义。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相应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与以上要求相比,当前大部分学校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许多相悖之处。通常的语文教材每篇选文为载体的阅读教学都有“导课一诵读一识字一交流一品析一总结一迁移”等几个环节,教学思路明晰,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比较系统的知识。但是明显的缺点是,教师对每篇学生必读课文的讲解都面面俱到,整个教学过程局限于固定模式,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进行阅读,更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体看来,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属于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所谓事实性阅读简单说就是阅读过程中只获取了作品中的事实性知识,是最浅层次的阅读,与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宗旨相去甚远。理解性阅读是指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侧重体会文章意蕴和领悟主旨,通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来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了解文章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当前大行其道的理解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助于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事件,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意蕴。相比事实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虽然比较深刻,但仍然是对文章的干枯的肢解,是没有活力的,而阅读这种个性化的行为更需要的是创造性和批判性。因此当前占据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地位的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基本上不能达到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多维度、创造性、个性化等标准。纵观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大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阅读教学对作品的解释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和维度,教师大多将自身对作品的看法或者教学参考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语文教学大多以具体的一篇选文为学习载体,教师课堂上针对特定的选文都有相应的模式和维度。如:“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通常是革命者或反革命斗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通常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革命豪情)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常为一些新人新事或革命家)或批判了……(通常为旧社会)”。这是统一教案归纳的常用格式。例如笔者在上《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囿于讲课经验不足,不得不依靠教案及其他参考书,而这样模式化的答案与教学也让学生只能在课上不断地抄,吸收的知识其实很少。有一句经典名言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果却恰恰相反。长时间的局限与束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上失去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课堂上静等老师分析作品,不阅读,不感知,不思考,本应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地方都有了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

  第二,教师教学理念的守旧,导致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太强,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偏离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传授的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种课堂中的学生仅仅是接受和存储这些确定的、总结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生活毫不匹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身参与的生成性学习。只有学生参与获取的生成性知识,才会让他们对语言文字加以更好的运用,且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阅读与写作相分离。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会安排间隔性的写作课,即在上完一定节数的语文课后才会安排学生写作,甚至有时写作主题根本与近期所学习的内容不相关,导致学生无从写起,即使写出来也是内容干枯,完全是现编现写。即使是笔者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将作文与语文教学完全隔离,只是为了高考服务而让学生多写多练,却忽视了学生对近期学习内容的吸收与再造。

  第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片面。当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普遍不足,大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就是课堂上支撑“教”的课件尤其是PPT甚至是单纯的图片,这些片面的应用与我们现今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完全不相符,也就是说更全面和深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体现在支撑学生的“学”和支撑学生思维的培养上。

  三、创新阅读教学的思路与策略

  (一)总体思路

  前而已经提到当前的语文阅读大多属于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教师教学大多遵照固定维度和模式分析文章,导致学生看到一篇文章,只是关注其重点段落、重点句型、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等方面。而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章,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多维度、个性化地完成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在个性化阅读之路上就更进了一步。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从“事实性+理解性”逐渐转化为“批判性+创造性”。当然这种阅读教学的转变并不是说完全摒弃了事实性和理解性阅读,而是将事实性和理解性的阅读转移到课外,在课外这个更自由的时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事实性+理解性”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它一般包含理解文本、评价文本和做出反应等三个步骤。它要求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对文中提出的观点以及作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价和思索,并进一步通过文字或者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本指要明

  白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评价文本是指从综合多种情况分析文章中观点是否正确,事实与观点是否相符合;做出反应是指在评价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接受书中事实性和理解性知识的基础上,感受书中的思想和情感,从自身的经验、阅历出发,读出文中很少提及甚至没有提及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取精华弃糟粕,对自身过时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过滤,将

  新旧思想进行融合、创新,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从而达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逐步进行阅读教学思路的转化。

  第一,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观念,逐渐树立课内、课外处处皆语文学习的意识。

  第二,传统的文章学习的内容放到课外进行自学,需要解答、交流、展示的内容放到课堂。前者指的是文章的字、词、句等事实性和理解性知识,后者指学生存在的疑点、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新发现等。

  第三,横向与纵向的拓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突破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单篇文章的限制,向相关的整本书籍、专题系列方向研读,并拓展延伸至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关其它作品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不同的解读、评论等。

  第四,在教学中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活动中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带着批判性和创造性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综合各自的探究结果,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互相讨论、交流,并趁热打铁完成写作练习,将读写融为一体,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信息技术支撑

  依据以上分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笔者提出了可能应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如图1所示:

=

  图1信息技术支撑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首先专题网站中提供的资源囊括学生的课外和课内学习两方面。

  课外学习部分包括电子课文、事实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经典评论,这些内容属于文章的知识点的层次,也就是说这部分主要支撑学生在课外的接受型的知识学习。其中事实性知识指文章的字、词、句等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是流利阅读文章的基础,是最浅层次的字面阅读。理解性知识指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作用和其中心、结构、思想、情感等比事实性知识深刻的阅读,需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经典评论,顾名思义指的是当前对相关文章的深刻、有影响力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多维度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可能是文章中很少提及的甚至没有提及的。

  课内学习部分包括提问或对比、讨论、展示和写作,这些内容显而易见属于专题性学习的活动阶段,也就是说这部分主要支撑学生在课内的主动参与的探究型的能力培养,其中就包括批判性和创造性。探究活动中依托专题网站中提供的对比资源,通过提问或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感知同主题、不同作品的情感。然后学生可以分组对相关作品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并对同伴观点与自己观点进行融合,从而丰富自己的观点。接着学生可以在展示环节将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听取不同组同学的阐述,再次完善自己的观点。写作过程和展示过程同样是学生思想的输出方式,不过经过前而环节的铺垫,学生的写作会更加成熟、真实和深刻。

  四、应用案例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是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依托,进而延伸创建的专题网站。总体设计如图2:

  图2“故都的秋”专题网站总体设计图

  该专题网站从“秋之诗”、“秋之词”、“秋之曲”、“秋之赋”、“秋之文”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秋”进行分析解读,作为学生学习的对比资源。在“秋之诗”、“秋之词”、“秋之赋”、“秋之曲”和“秋之文”等小标签之下,每个里面都有相应的以“秋”为主题的拓展类文章可供学生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阅读。以“秋之诗”为例,这个标题下又有四个可以展开的小标题—“秋诗经典”、“秋诗名

  句”、“秋诗意象”和“也谈秋诗”。“秋诗经典”中包含有很多首以秋为主题的占诗,并配有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和图片以及诗歌赏析。“秋诗名句”中,以年代为排列顺序,根据不同作者,列出几十条关于“秋”的诗句,

  并标明了出处。“秋诗意象”中,记录了对“秋雨”、“秋风”、“秋月”等古诗中经常出现的秋的意象的简要分析,作为工具性质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阅读以“秋”为主题的古诗的过程中扫清障碍。最后一个标题“也谈秋诗”则是对“秋诗”能够表现的意象的分类及代表作品,如伤别、叹时、思乡、怀人,这些情感都可以用“秋”来表达。

  专题网站左侧的菜单栏显示的是“秋”的专题探究活动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该活动方案为依据,按照提问或对比分析一讨论一展示一写作的流程进行探究学习。在活动方案的最后,专题网站给出了详细的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参考量规和对随笔的评价参考量规。

  在专题网站的最后,提供了一个“留言板”—我眼中的“秋”,供所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交流意见,把综合思考的自身观点与大家分享。学生上课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尤其上课时学生可以将自身观点与同学的展示进行有效整合,经过这个批判性兼创造性的过程得到自己的新观点。经过写作的环节后,这样一个“留言板”模块出现的意义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终端环节的“输出”的平台、交流的渠道,在这里可以展示自己以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内容可能比写作成果要简短、随意、综合。另外这种形式的交流更多的偏向于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知识,便于学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

  纵观该网站,是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一课为基点,分别横向、纵向扩展,把以秋为主题的诗词曲赋、现当代名家的经典散文全部囊括进来,资料可谓详实,学生可自主选择阅读,这些大量的拓展性资料大大填补了

  课本本身阅读量的不足。同时这些文章以专题形式在学生头脑中相互关联.有一定的上下位关系.思想和情感经过专题丰富内容的完善和探究活动的培养,显然要比传统阅读教学形式更独到、系统和成熟。

  回看该专题网站支撑的课外阅读知识和课内探究活动,这种模式与“翻转课堂”有一定相似性,都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时间,能让学生积极学习,并得到个性化教育。只不过翻转课堂模式支撑学习的主要是教学视频,而专题网站是丰富的多方而的拓展资料。相比统一的教学视频,丰富的专题网站一定程度上比较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网站中学生可以从专题“秋”的不同体裁如“诗、词、曲、赋、文”的维度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主动和快乐。当然,专题网站形式的“翻转学习”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例如学生课外阅读自觉性的保持和教师课堂活动组织能力。不过万事开头难,相信利用阅读资源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来促进学生阅读,利用课堂观摩和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能力作为开端,不断进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越来越受学生喜爱。

  五、结语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其教育观主要体现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强调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潜能。因此其教育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教育观,需要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在落实事实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同时,更注重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很难落实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我们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培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环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趣味性的培养    下一篇: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