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便是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之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广泛性等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于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成为数学课改的主旋律,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强调生师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探究也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学良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会成功的愉悦。怎样引导学生去探究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产生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的需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兴趣盎然,进入了情景,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让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教师宣布“答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已拿到了金钥匙”,现在要开启第一道知识大门了。面临新的任务挑战,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时出示新授内容:一只盒子里放了9个球,盒子外放了8个,猴子在思考:一共有多少个球?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么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这时,让学生们拿出学具自己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钥匙”,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打开第二道门,第三道门……。形式各异的练习题,从各种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求索,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认识兴趣,有效集中了他们对解决新问题的注意力,从而不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激励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猜想,引导探究。

  在数学学习乃至发明创造中,根据已经获取的知识对探究的问题提出预见性的猜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小棒来围三角形后,让学生想,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别是让学生根据锐角个数的多少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猜猜看,你认为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成几类,这些猜想对探究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再如:在教学几分之一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让学生猜想:1/21/31/41/51/6……这些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呢?学生众说纷纭。于是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16k的纸,让他们分成不同的等份,然后表示出其中的一份,用水彩笔涂上颜色。我从中选择几份有代表性的分数让学生贴到黑板上来,

  1/21/31/41/51/6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学生回答:1/2>1/31/2>1/41/3>1/4

  1/4>1/61/3>1/61/4 1/61/5>1/6……我一一板书,然后提问:你们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有什么特点了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

  探究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加强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①10-7=3,13+3=16②13-7=6,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课堂资源的生成,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寓教于乐探究数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把数学课堂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法国数学家卢俊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的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当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环境中的人与事,积极地创设可操作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教学:山前有一棵大松树和一棵大柏树,两棵数相距800米。一天乌龟和兔子约定用新的方法进行友谊赛跑。乌龟从松树跟前出发跑向柏树,每分钟跑40米。兔子同时从柏树出发跑向乌龟,每分钟跑360米。兔子遇到乌龟后,立即返回跑向柏树,跑到柏树跟前再立即返回跑向乌龟,就这样在柏树和乌龟之间来回地跑。当它们同时到达柏树跟前时,兔子跑了多少米?由于这道题较长,兔子跑来跑去,学生也跟着题目绕来绕去,不知兔子跑了多少米。我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做乌龟,从松树慢慢爬到柏树;另一位学生表演兔子,用很快的速度从柏树跑向乌龟,碰着乌龟再回头,就这样来回跑,直到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柏树为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明白求兔子跑了多少米,就是用兔子跑的速度乘跑的时间,兔子跑的时间就是乌龟从松树爬向柏树的时间。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在教学上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变化。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种以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学习,注重学生的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实践,对情感行为内省体验,最终获得用语言未必能表达的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发展,这正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课程目标。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评与互评    下一篇:以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