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肓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英语课程中的文化背景建构应该包括两大要义:一,文化知识的供给,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而且更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和文化传达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内涵与外延极其丰富,狭义上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上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简而言之,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但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一直未能臻于和谐统一。例如,在一个欢迎主要由苏格兰人组成的访华团酒会上,致词人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让我们为中英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干杯。”口译员译为“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people.”,在场的苏格兰人听后甚为不悦。为什么呢?苏格兰人民族意识较为强烈,对民族问题很敏感,并不认为The English people能代表“英国人民”.因而此时译为“theBritish people就比较妥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2.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偶合现象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如:对炎黄子孙而言,龙为图腾。在我们民俗信仰中,龙乃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灵物。因而,在我国以龙凤喻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能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使用,如:“龙腾虎跃”、“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豪。而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像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在英语世界,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则完全不同。再如有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爱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外宾大惑不解,在这类问题上一向保守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lover呢?英语词表示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时通常说: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f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再如,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时的差异. 中国人一般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则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肢体语言的差异如:中国人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是我干的”.而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当然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相通或相似之处,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尽管民族不同,但他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也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而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据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会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等等 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谚语: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Out 0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Birds ofafeatherfle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Where there’S a will,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竞成。

  类似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词类现象,能够使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发生“正迁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英语新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学中涉及的有关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唯其如此,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使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相得益彰。如:教question时,告诉学生out ofquestion和out ofthe question的区别:这两组搭配,乍一看,只不过是一个冠词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用法也不同。稍不留心。便出差错。例如:

  — — H0w would you feel about postponing the announce—ment?

  — — It’S out ofthe question.

  由于翻译的人不解其意,凭想当然,将两句翻译成:

  — — 事情先不宣布,推迟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 — 毫无问题。

  其实.答句中out ofthe question是“不可能”或“不行”之意,而out ofquestion?才是“毫无疑问的”意思。出现词类错误主要由英美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所致。

  另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因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西方,老人意味着无能无用,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西方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老人),在西方都用“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而在中国,对人称“老”,则往往是表示尊敬。例如在一次旅游中,我国的一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山,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融于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并且从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英语内涵。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其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必经途径。经常给学生总结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归纳为“七不问”,即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t),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及社会风俗习惯,同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学生自觉领悟并注重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而增强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