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的思考与把握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李建国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模特儿”)等多种角色和多种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学习。

  根据教育部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的精神。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三维度有各自的内涵,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标准》中,如何把三维目标与数学课程目标有机结合?这是在《标准》的研制的过程中讨论的最基本的过程《标准》设置了六个具体的目标: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教学的理性的精神,体会教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由此可见:《标准》的研制者没有机械的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是采取了整体融合的方式来表述课程目标。

  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整的一种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革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它学科教师联手合作。

  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课改理论,参与课改培训,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就难以把握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实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数学本质,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形成了数学能力。我们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取其精华,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引导,而且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课堂应是充满火热思考的课堂,而不是游离于数学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跃和探究。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

  1、刻章强调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忽视价值评价

  数学课上,教师过分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的多达几十种,事实上,有的方法的确巧妙,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过分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过分重视貌似热烈的问题讨论,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当然适时的进行价值评价,正确处理学生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通价值的关系。

  2、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中数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忽视教师作用和学生过分自主的现象,由于教师作用的丧失,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只在原地徘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3、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有困难、自信心较差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完整的表扬既有表扬,又有批评与鼓励。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使模糊的数学问题得到澄清。

  3、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学习难以开展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师和全体学生互相讨论,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学习。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互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习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好的提问就是“异而弗牵,强而弗抑,并而弗达”。

  课堂上分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合作,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实效。要提高合作学习实效,需要课堂内外合作结合,教师还必须正确对合作学习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平等还是独裁,是独立思考还是照抄别人等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把内容和要求交代清楚。在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将有更多的事要做。

  4、片面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的设计难于把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成为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对课堂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1、教材地位被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量从网上下载资源,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为情境而设置情境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教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供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即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

  5、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应当做好促进者作用的角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新的完整的界定。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革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问题,表现为: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数学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立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2、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它要求改变过去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是对独白教学的否定,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新课程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活动是随意的,缺乏明确目的,学生忙这忙那,却美其名日“动中学”。新课程提倡的活动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意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现了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电教而不用板书的怪现象,出现了只重视多媒体形式,而轻视其教学实践,只重视学生情绪的积极反映。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成了电教的播放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板书的示范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5、探究名不附实

  为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新课程提出了探究式学习。它是学生困扰问题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是高中教学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激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具有开发性、学生高度自立性等特点,但不少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只是按照环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结果,中间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索,缺乏教师的启发引导,这种形式的探究训练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和热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数学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渗透思考    下一篇:数学教师的责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