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淡化课本插图的利用

  插图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建构。然而,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部分执教者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文本插图的存在,逐渐淡化文本插图的利用。这种浪费语文课程资源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淡化插图的利用违背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尽管儿童的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让插图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阅读服务。

  其次,淡化插图的利用违背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我们知道,教材中的任何一幅插图都不是编者随意安排的,而是包含着编者的深思熟虑与匠心独运。因此,对文本插图的利用,我们要在领悟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这种灵活处理并不等于随意处理,更不是放弃处理,一定要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为准绳,以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当然,对于插图的利用,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利用其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发挥的作用,我们还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本插图进行二次开发。

  1.让学生给插图配诗,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但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写明白、读通顺就行。

  2.让学生给插图取名,图名可俗可雅,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拟名的理由。

  3.让学生修改插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文本内容为依据对插图进行修改。至于修改的原因,学生言之有理就行,如果确实富有创意,教师还可评其为“最佳美术编辑”,以示鼓励。

  4.让学生用插图练习说话,目的是“以图为本”,使学生言之有物,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异化个性朗读的指导

  新课改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朗读技巧,如朗读时语速的处理,语调的把握等。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

  现象之一:加大字号——故意“鹤立鸡群”。

  教学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重点理解、感悟的句段,教师常用幻灯片播放在大屏幕上,然后再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这本无可厚非,但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重点句段时,喜欢把一些所谓的重点词故意加大字号,使得这些重点词与其他词句相比在字形上显得“鹤立鸡群”。据执教者说,这样做学生在朗读时就能够根据字形的大小快速区分出哪些字词需要重读,哪些不需要。

  现象之二:标注颜色——有意“与众不同”。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意给一些所谓的重点词句标注“与众不同”的颜色,以达到提示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的目的。如在某张幻灯片中,“红色的词语”表示读完后要稍加停顿;“绿色的词语”表示朗读时语调要轻柔一点;“蓝色的词语”则表示朗读时节奏要稍快一点。

  其实,以上现象是有悖于新课改个性化朗读教学理念的。我们引导学生说哪些词是重点词,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这也是相对的,实际上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时对文本的处理是不会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意突出某些所谓的重点词并告诉怎样读的做法,是对个性化朗读指导的异化,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完全表现在朗读的外部技巧上,更多的是由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深浅所决定的。学生只有对文本内容“感于内”,个性化朗读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发于外”。

  三、固化文本价值观的引领

  一篇文章蕴含的价值观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顺着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种“引领”也是有条件的,即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们不可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对其“生拉硬拽”,“按住马头强饮水”。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他们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新建构。正如新课标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落花生》一课中对“苹果、桃子、石榴”寓意的理解,当学生提出当今社会也需要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自我推销”的人的见解时,教师也可表示肯定,而不必非把“苹果、桃子、石榴”它们看做是爱慕虚荣的“人”。因为时代不同,读者理解文本的角度也不同。又如《田忌赛马》一课,大部分教师习惯引导学生得出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分析的“智多星”,但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孙膑是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因为书上说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而孙膑给田忌出的主意却明显地违反了这一规则……因此,对于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完全是“一个模板烙出一个印”。毕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包括小学生在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对文本的认识)都会从自己特有的立场去理解,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周遭事物的认识会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时,千万不能“固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和体验。如果学生对文本价值观的理解不是“过于偏差”的话,我们还是任学生“信马由缰”为好,否则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现代电教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