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教导处范文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和说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所属栏目: 教导处范文  更新时间:2020-1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撰写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应澄清几个基本概念: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因此教师备课和上课必须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

  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并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达到效果最优等问题,并确定有操作性的程序。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很好地备课,即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条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的结果和呈现形式,是实施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包括: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标、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教(学)具、技术手段、板书、习题、课后反

  思等内容。

  (二)撰写教学设计方案须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教材及学情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关系,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实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考虑这些分析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体现教学内容的地位与功能。在分析中需写出本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学生

  学习状况的联系,不能只简单罗列教材标题。

  2.分析课标要求和制订学习目标

  要考虑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是否准确。考虑所制订的学习目标是否体现课程三维总目标的规定且符合学生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分析课标和制定学习目标必需细化课标的“内容标准”,不能照抄课标原话。

  3.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考虑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正确说明理由并表述清楚。这里主要看重点和难点是否定的准,是否说明了理由。

  4.说明要运用的教学资源

  要说明所补充的学习素材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且数量适当、难度恰当。说明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中肯定会对教材和图册做必要的补充和运用其他教学资源,但要恰当,防止滥用。

  5.说明教学设计思路

  所阐述的总体思路应当清晰、准确,理由充分、合理,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符合师生的实际,并有一定的特色。需要写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线索,而不要写成教学过程的浓缩,更不能空洞无物。

  6.说明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基本过程

  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本学科、本学段的教育教学规律,是否符合有效教学和整体优化的要求,是否体现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表面花哨。

  要考虑通过所设计的教学基本过程是否体现了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是否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要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但应灵活组织内容,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对于重、

  难点内容应重点而有效地解决,而不是面面俱到。

  对于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突出启发式原则并体现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是否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不管选择何种方式与方法,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可能实现且有实效的。对于各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理解和概念使用要准确,不能乱编乱造。

  要考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其有机结合于一个整体过程之中。同时考虑是否注意学科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机渗透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个过程,对此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

  要考虑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媒体的使用、各项活动的组织是否紧密结合并融于一体,以及是否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防止媒体的“为用而用”,学习形式的“为活动而活动”。

  7.进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考虑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呈现知识内在联系和总体结构,布局合理且有特色。结构式的板书一般优于条目式的板书

  8.课堂评价

  要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取反馈并进行矫正。编制的检测题是否科学、准确,有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检测效果,并适当体现学生的差异。要注意课堂评价不仅是指一节课最后的练习,还必须

  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的适当检测。

  二、说课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对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全面的阐述。因此不仅要说明一两节课中“有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效果如何”。

  要明确说课绝不是45分钟课堂教学的“浓缩”,即没有学生的上课。一般来说,所阐述的应当是教师自己实践过的课,不宜把只是主观设计而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课作为说课的实例。

  既然是说课,就一定要“说”,即阐述、讲解,而不是“念稿”,从而体现语言、教态和亲和力等教学基本功。现在教师多运用幻灯片来说课,因此幻灯片必须制作得当,要让听着能看得清。

  (二)说课的基本要求

  说课与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基本相同。

  1.分析课标

  对课标的理解应准确、到位。所制定的学习目标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分析教材及学情

  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应体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体现教学

  内容的地位与功能。

  3.说明如何培养学习方法。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注意学法培养,并与教法相适应。

  4.说明如何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说明如何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是否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与方法是否有效。

  5.说明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说明所选择与使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启

  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说明教学基本过程

  说明教学过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教学环节如何安排,各项

  教学活动如何组织,教学特色在什么地方。

  7.说明教学资源与媒体的使用

  说明如何使用与补充教材、地图和其他图像与资料。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如何设计与书写板书。说明教学资源与媒体的使用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8.说明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的最后是如何检测教学效果的。检测方式

  是否包括习题以及其他多种方式。

  9.在说课时教师应显示出良好的素养

  在说课时教师应使用普通话,注意显示出语言、书写、教态、感染力、亲和力等方面的良好素养。

  三、从实例看教学设计方案与说课的优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例选自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评比)

  (一)关于课标分析

  较好的实例: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本课程标准行为动词要求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并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要尊重学生原认知水平,精选案例,说明各具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逐步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本课标的知识要求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要明确的以下两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处理好人地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课标分析,本设计选择了案例教学法。

  优点:将相关课标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学生行为要求都能加以细化,并顺势引出教学方法的选择。

  较差的实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问题:简单照搬课标原文,没有进行分析。

  目前在分析课标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应体验的正确过程和所应掌握的正确方法,而不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对此仍有教师理解错误。

  2.对课标,特别是“内容标准“的理解不正确、不准确。而这又决定这一节课的根本思路与过程设计。如: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某地区各种农业部门和生产方式总体的影响因素。某种作物的生长条件不是课标所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二者不能混淆。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不同区域比较,更不能只谈区域而没有阶段。

  课标中有许多“举例说明”,意在使学生会举例、能说明,而不是仅仅掌握教材所提供的案例。

  某一个工厂的生产不能代表某一地区的工业生产活动,某一个超市的选址不能代表某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

  关键是不要忘记地理学的根本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

  (二)关于教材分析

  较好的实例

  教材分析:本章作为最后一章是高中地理必修Ⅰ的总结和延伸,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贯穿三个模块的一条主线就是人地和谐。本课时教材内容是根据“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标准要求设置的,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效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教材通过各种地理图表和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交通运输线路的走向、交通运输线网密度、分布格局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来把握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教材中以青藏铁路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同时引导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束缚在减弱的角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认识人地关系。

  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探究活动

  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优点:能够分析出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课标的联系、学习要求、教材特点,教学要求等。

  较差的实例:

  本节教材把太阳与地球放在一起讲述,旨在突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量的来源,二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又分别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主要问题:仅仅作了知识层面的分析,其他均没有涉及。

  目前在分析教材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不要轻言“抛弃”教材。教师可以,甚至应该拓展和补充教材。但只是在必要时,并在真正理解课标和教材基础上才可以适当调换教材中的案例。

  2.不能为了显示所谓“不拘泥于教材”而完全打乱教材另起炉灶。不要忘记,课程改革除了主张“不是教教材”,还主张“用教材教”。

  (三)关于学情分析

  较好的实例: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区域地理及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表述,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中国具体区域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局限于对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把握,即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来学习本课题内容,相对于本节内容中理论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学生的思想活跃乐于探究,但缺乏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本设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典型案例中相关情境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习能力。

  优点:能够分析出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实际程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且较为具体。

  较差的实例:

  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五带的划分就是太阳对地球影响造成的),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取

  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主要问题:不够深入,较空洞。

  (四)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

  较好的实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会分析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

  3.会解释城市功能区分区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通过分析小区域调查报告等材料,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各种功能小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挖掘身边具体案例,分析某一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认识城市结构的规律性,形成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2.通过认识所在城市,展望该城市发展,更加热爱家乡,增加社会责任感。

  优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划分出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层次,且较为恰当。

  较差的实例:

  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掌握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关注三农,热爱家乡。

  主要问题:把“学习目标”变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成为了行为主体,阐述也不具体。

  (五)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较好的实例:

  教学重点:

  ①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②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③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

  学会分析利于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从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说明,每一方面又分成若干小点阐述。如自然资源方面可从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描述;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人口、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描述。了解这些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对学生分析这一类题都很有帮助,同时这也是考试的重点。是辅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必备知识。这部分内容初中已经涉及过,加之高中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并记忆这几方面内容,故将其作为本课重点,而不是难点。

  教学难点:

  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②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实践生活还不够丰富,对农业,对农业问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农业问题的真实存在,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是教学中一大难题。用学生身边可接触的实例来反映农业问题,让学生先感受,再理解,再全面记忆才是最好的方法。

  优点:重、难点的确定不仅恰当,而且充分说明了确定的理由。

  较差的实例: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归纳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主要问题:不准确,太简单,也没有说明理由。

  目前在分析学情、制定学习目标和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所存在

  的问题主要有:

  1.制定学习目标和确定教学重、难点时,都没有对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予以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予以具体体现。

  2.不明确地理图像判断能力、基本认知能力(感知---理解---记忆---迁移,核心是思维能力),以及在以上基础上的分析与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地理能力培养的重点。

  3.不明确为什么课标中“以---为例,说明----或分析---”比比皆是,意图是在落实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提出“思维线索的提炼”、“联想记忆的培养”、“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力培养值得肯

  定。但普遍表现不足。

  4.在教材给出案例的基础上再补充典型案例来实现“迁移”是必须的。因此不要拘泥于教材案例中知性结论的记忆。

  5.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注意怎么读、怎么想、怎么归纳和概括、怎么表达。通过综合训练形成能力,才能真正适

  应高考。

  (六)关于教学资源的使用

  较好的实例:

  教材、地图册等相关图表、文字资料(补充:东北地区气候资料图表;东北地区草场资源的分布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东北地区交通图;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图)

  优点:非常具体。

  较差的实例:

  校本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下载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教材上的相关资料。

  主要问题:没有具体说明校本课程和网络下载的哪些资料(名称),旁人怎么能了解?

  (七)关于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较好的实例:

  针对本课题课程标准强调的举例说明和理解,围绕如何把握学习重点,而解决学习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高效、和谐课堂效果。

  本课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本课题新课程理念、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重视学习过程,强调体验感悟,侧重方法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给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优点: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说明简约,意图明确,概念较准确。

  较差的实例: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主要问题: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一种教学方式。所列举的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如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很大的概念,是思维方法。较空洞。还有的教案在一节课堆砌了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观察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过多的概念。

  目前在阐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胡编乱造有关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名词,一节课出现七八、十来种所谓教学方法。如:研究型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资料引导等各是什么含义,出处何在?如发现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中,其间是什么关系?

  2.许多教师并不了解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不是同级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不同范畴,因此出现了严重的概念混淆。

  3.探究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出现十几、甚至几十个探究,许多教师实际上把讨论、实验、思考、练习等统统泛化为“探究”是不准确的。

  4.许多教师不清楚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是一回事。对于需要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慎用合作学习。

  (八)关于教学设计思路

  较好的实例:

  模式图(略)

  本教学思路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储备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为切入点导入,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方式,使教学内容的组织由浅入深,具有适当的阶梯性。二是渗透地理学习新理念。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入中国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

  案例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优点:用图示说明一目了然,较为具体、深刻。

  较差的实例: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及团体合作意识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主要问题:只是一些口号,很不具体。

  (九)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例略)

  目前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一节课之中不宜频繁变换学生的活动方式。

  2.情境创设要有意义,如果只用3分钟来演话剧,如果非得用卡片来代替实物展示水果都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3.举的例子要充足,更要典型。不宜提供过多的资料和图像。

  4.处理教学内容不宜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5.课的引入不要故意绕弯子,如讲田纳西河流域不必非从四大文明古国说起。

  目前在说课时阐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技能和能力培养普遍不突出,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2.课的线索杂乱,如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穿插在一起,东一下西一下。

  3.教学过程中的监测与反馈不足,结尾的总结不够。只有少数教师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和过程中评价,只有个别老师明确了习题的分层次要求。

  4.案例的选择应得当,如讲城市,宁夏的老师以银川为例、深圳的老师以深圳为例,确实结合了学生实际。讲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大庆为例具有典型性。而不要舍近求远,如陕西的老师讲黄土高原以甘肃为例,就不如以陕西为例更好。更不能“以点带面”,如把一张照片也称为一个“案例”。

  5.对比要有条件,如同类事物须在同样时空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以现在的广州和现在的北京比,得出广州中心是高大建筑而北京相反的结论,就有违北京古都以紫禁城最高、也是中心高的事实。要注意正反对比,如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以转型成功的鲁尔区与转型失败的智利“鬼城”对比效果很好。

  6.要抓住典型案例,贯穿始终,不要中途更换。如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宁波和济南对比已很好,却又转到北京和纽约的对比就失色了。

  7.如何在说课时呈现教学过程?如果适当截放教师实际上课时的视频资料,边放边解释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十)要严肃对待科学性问题。

  教师不能随意总结规律性结论和乱用概念,如:

  “从图中看到沿河流带状分布的城市,就可认定一定是南方城

  市”,那太原、兰州、银川等城市都是沿河带状分布,却都不是南方城市。

  “我国民居屋顶坡度变化存在着从南向北变小规律”,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以北半球风带和气压带的状况推断南半球风带和气压带状况,况,这不是“逆向思维”。

  以“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来概括大气受热过程过于简略,并不科学。

  锋面示意图并不是简易天气图。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并不仅仅是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十一)其他

  1.防止出现错别字,如教学环节之间环节中是“过渡”而不是“过度”。

  2.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绝不能照抄参考书。

  3.要坚决反对哗众取宠和变通俗为“庸俗”的做法,如不能说教师自己的相貌就能代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不能使用“教师要由传统的第三者插足变为红娘”这样的自我贬损话语。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和说课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而教学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需要的是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钻研。希望大家对此一定要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下一篇:如何进行试卷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