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近年来,由于在中小学不断推行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不被重视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音乐学科正以其独特的功能,为素质教育添光彩。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小学音乐教学尚存在问题,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鉴赏力和表现力。同时音乐欣赏教学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发展儿童的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这一切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尽管欣赏教学如此重要,但是,欣赏教学远未摆到应有的位置。一些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器乐进课堂”,或是开设“活动课”。因而,欣赏教学现状令人甚忧,主要表现为:

  1、可有可无型。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弹弹琴而已,无需进行欣赏。

  2、无能为力型。认为学生听不懂音乐(特别是器乐作品),教了也是白费劲,不如唱唱歌,练练乐器,至于怎样上欣赏,心中没底。

  3、懒惰型。这些教师懂得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欣赏教学难度大,备课时间花得多,有的资料又难收集,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易出“乱”,这对于一些责任感和事业心欠佳的教师来说,似乎困难重重,只好作罢。

  4、应付型。有的教师上欣赏课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完成“任务”。上课时把录音机一开便万事大吉了,不管学生有何反应,更不用提效果怎样了。

  以上各种不良现象若不纠正,实施素质教育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认真贯彻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上好音乐欣赏课,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对改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设想

  为做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有务实的精神。小学欣赏教学非高不可攀,只要音乐教师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就可做到。有些教师一说欣赏就怪学校条件差、学生水平如何低等等。其实欣赏课的起码硬件是不高的,一台收录机,若干唱片即可进行。当然,若有多媒体教室则更好。至于学生的欣赏水平,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好的老师对于欣赏水平很低的学生,他也能让其有所收获,何况学生的水平主要是教师培养出来的。

  2、要正确处理好教材。现行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归纳为: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兼容,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并进,但所有这一切与现行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矛盾,主要是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缺乏现代气息。因此,为了增强欣赏课的活力,拉近学生生活与欣赏内容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处理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应选择那些趣味性强,篇幅适中的作品欣赏。(2)引入一些健康的、富有时代感、广泛流行的影视音乐或其他新创作品,如《好汉歌》、《大中国》、《奏的故事》、《七子之歌——澳门》等。这样做既会起引导作用,又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种方法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下面谈谈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入情法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欣赏教学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二、动情法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就要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地方要反复多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

  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而在欣赏完《孤独的牧羊人》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诵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读。

  三、激情法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为了巩固以上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流动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在欣赏课《猜调》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你最喜欢的谜语是什么?能否在下一节课展示给我们大家猜一猜。同学们兴趣很浓,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他们的谜语之后,在欣赏作品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在学习中能主动参与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去。

  四、达情法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如欣赏完《猜调》后,笔者还是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收集谜语,把它们写出来请大家猜一猜,同时也可以模仿《猜调》自己创造歌词,到时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到了第二节课,笔者把音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活动从猜谜语开始,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创编歌曲等一系列活动,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主持奖等等。

  通过音乐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要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欣赏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随着课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良好姿态。然而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发现最主要的是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一,教师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灌注给学生,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只是教师经验的重复。教师放什么音乐,学生听什么音乐;教师讲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这种现状极大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生对音乐产生厌倦情绪。第二、教师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重视不足,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亮相的舞台,不是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多数学生的欣赏能力得不到提高。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以培养出几名“能歌善舞”的演员为衡量标准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音乐课应该是学生掌握一定音乐技能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体验与表现,是一种心灵的熏陶。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就十分有必要创设各种条件,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解决办法:

  (一)创设情景、营造参与氛围

  良好的欣赏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创设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1、艺术化音乐语言的设计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语境,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以语激趣、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地步。让学生置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是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比如用主持人的语言一人主持或与学生共同主持,课前找一位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然后设计好主持人的语言,以“聊音乐”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还可以选择有声无声的语言进行意境的设计。音乐作品不但要理性地欣赏,还必须感性地认识。学生的参与活动则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演唱、演奏、讨论)和无声(指挥、舞蹈、绘画)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2、音乐欣赏环境的美化

  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这些物质条件作为影响人的一种特定环境,必然对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音乐欣赏环境的美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精神境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室是音乐欣赏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场地。充满艺术性的音乐教室,方便交流的座位,不仅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环境,更能

  建立平等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自由、亲切、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对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渴望和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室里我布置了音乐名人的图象和民族乐器的挂图,设计丰富的黑板报,有音乐故事、音乐知识。整个音乐教室融合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使学生对音乐倍感新奇、亲切,自然地进入音乐欣赏氛围,使整个课堂体现出人际关系美、精神生活美。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兴奋的精神生活,从而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

  (二)拉近师生距离,架设情感之桥

  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体验和美的享受。音乐课本身是不能自发的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需要的是教师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音乐对象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交往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愉悦。

  1、做积极的引导者

  教学愉悦性表现为: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束、轻松的氛围参与音乐活动。农村的孩子往往对音乐课的概念模糊,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的课。而高段的学生往往由于某些原因,很害怕唱歌与表演。因此对于课堂中短短的四十分钟是何等的漫长。要让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心理上要有安全感,不会感到压抑,学生能轻轻松松地舒展自己的主张。教师在课堂上要和蔼可亲、笑容相对,这首先会给学生一种美感,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自愿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只有当学生从说教、动员、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向往渴求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心灵

  上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悦。

  2、做热情的欣赏者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师生对同一对象,共同参与艺术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以对方尊重和欣赏。人们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是一样的,无论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处于一种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在心理上承认学生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对美有着直觉的感悟能力,不断的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主题对象,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教师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给予一种信任的态度,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

  衡量学生音乐学习和好坏的标准,是以学生对音乐的投入程度,以及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程度来评价的。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学生下否定的结论,需要的是对学生艺术反映加以恰如其分的肯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学生最高的奖励。反之,一丝皱眉、一下摇头、一声叹息都可能挫伤学生对音乐的渴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永远伴随着鼓励和关怀的欣赏,需要教师鼓励他们的参与,及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与创新。

  (三)利用电教媒体,流露情感、发展思维

  音乐教育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现来源于环境刺激。而电教媒体正适应了情感艺术的要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它能创设引人入胜的开头,也能营造花团景簇的中腹,更能留下抛砖引玉的结尾。电教媒体使音乐课容量增大、信息两剧增,使音乐变得更形象、生动,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欣赏《国歌》时,学生没有深刻体会音乐的内涵,很难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让学生观看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影片及新中国诞生时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情景,并强调:这首国歌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染成的。这样,在欣赏演唱时,学生就有可能用激昂的歌声表达感情。

  每首曲子都会给人带来遐想,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在听音乐时能引起联想的“闻乐而思”就是这意思。“闻乐而思”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溢八方,悟及哲理,就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在音乐欣赏中仅靠听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会兴趣漠然,过不到预期的欣赏目标。运用电教媒体,把音乐、图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其教学目的是体验乐曲结构与乐曲情绪的关系。如果离开具体的事物去体验,感受的结果只能是求同思维下的抽象产物,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利用媒体展示农民们高高兴兴赶着马车上缴公粮的热闹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角色的转换,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点,展开思维,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辐射开去谈感受。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他们喜欢欣赏什么,就感受什么,然后进行交流:农村粮食丰收,一派丰收喜悦;农民们争先恐后赶着马车上缴公粮;农民们的笑声、歌声连成一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引出了这精彩分呈、入情入理的感受。同时打破了对乐曲情绪单一的理解,把具体、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乐曲紧紧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体验乐曲的一种独特思维。

  (四)运用多通道参与,提高欣赏能力

  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通道参与”的含义是指借助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还有机会唱歌、跳舞、奏乐、倾听或朗诵文学作品、欣赏或创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

  1、音画结合

  如果仅仅让学生听音乐,使其听觉系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么学生的听觉器官就容易疲劳,从而产生烦躁、不安、厌恶等不良情绪,这就与音乐欣赏课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如果在音乐欣赏中结合画面(与音乐主题相关的图片或线条),让视觉系统分担一部分信息接受任务,则可以舒缓学生的听觉疲劳,也可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直观画面中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简单的图画、线条来配合音乐欣赏,或设计伴奏符号,制作伴奏图谱,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用丰富多才的符号表示音乐节奏、旋律的印象。也可让学生根据欣赏的内容做一幅想象画,画的主题要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学生边听边画,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如《四季的歌》一课,是通过音乐对四个季度不同景色的描述,请学生用颜色和线条来表达自己对内心的感受。有的学生用绿色表现春天,因为春天里满眼都是绿色,很舒畅。有的学生用红、黄、绿、粉、白等各种颜色表现春天万紫嫣红、欣欣向荣的气象。有的学生用红色表现夏天的火热。也有学生用棕和蓝色表现夏天人们对水的喜爱。用黄色表现秋天的丰收。有的学生用灰色和蓝色表现冬天的寒冷。也有同学用平缓的线条表现冬天的寂静。还有些同学用上下起伏的线条表现对春天的喜爱……

  2、听说结合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音乐的情与声两方面协调得到的体现。由次教师可从“听”和“说”两个方面来启发想象,用语言表达意境。

  “听”即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有效方法有:(1)提问法听。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和知觉力。(2)对比法听。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作品之间,对比着听,区别其中的节拍、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

  “说”一是指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指教师让学生听,然后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可以在乐曲的开始前,也可在欣赏过程中,或在乐曲结束后。当然在欣赏是,教室必须以学生说的参与为主,启发学生说出聆听的感觉。

  3、动静结合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染力并不差。聆听音乐过程中,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情益于色,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允许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五)组织合作交流,感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可以教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1)启发活动

  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有些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活动开展较好,研究出很多方法,有些方法还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要给他们再提出问题、巧妙设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活动开展地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发展。

  (2)组织调控

  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等。让学生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配合更合理。

  (3)调节矛盾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不断加强、巩固,有个别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或组长没有关心到每一位组员,有的学生还不能马上调整,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任务和角色分工还不明确、小组成员的合作氛围不够融洽等。教师在巡视、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控学生、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协调矛盾,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

  (4)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师生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引导展示

  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可采用举手最多、齐心协力的语句来启发学生。举手最多说明小组成员主动参与面广,合作效果好,主体性水平较高;齐心协力强化了协作意识,说明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传达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音乐展示中去,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小组展示的形式

  (1)分组展示

  这种方式比较常用,在每个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它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在展示的同时也体现合作。

  (2)共同展示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这就选择一到两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给每小组都提供展示机会,采取小组间成员不断轮换的形式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内容,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肯定与评价,既让每组成员都有展示机会,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既是展示个性又强调了小组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每位学生的行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在欣赏音乐活动的这个开放的空间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感受和思考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学习音乐的兴趣就得以激发和保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