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直观形象,唤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3、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学生思维,只有遵循教材与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灵活性、有序性和发散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1、训练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在教学中发挥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题。做好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益的。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时,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文字或者自己做简单介绍,学生往往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实际是不到位的。在教学中,我准备了用三根木条订成的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条框架,请学生来拉一拉。三角形很“牢固”,拉不动,而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不需要过多地解释,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直观操作,就能反映出事物抽象性的特征,实现由想象到本质的提升。

  2、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着手解答,反映出思维上的无序和盲目。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程序认识问题实质,使他们具有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序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例题:“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时,教师先是安排了观察、审题的时间,使学生抓住问题的突破口――要想算出“3个方阵有多少人?”必须先算出“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实际操作(通过课件演示具体感知)――交流归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两个比较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理论提升(感受解决问题的价值)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我们的课堂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同时,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练习。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一位教师在练习部分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请你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0.25×8.5×□□×8.42+8.42×6.7

  ★★□×7.6+7.6

  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口答)

  0.15×43 0.86×17 3.5×14 12.5×0.96×0.8

  1.28×8.6+0.72×8.6 0.25×24 0.37×0.25

  前面一题的设计考验了学生对小数乘法中简便计算本质特征的认识与把握情况,后面一题则是让学生摆脱简便计算的桎梏,跳出来看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用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有时还是列竖式简便)。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不同,它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后,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长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课堂上。

  1、学会观察。“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学生很多时候做错题目,都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题目中出示的信息,匆忙下笔造成的。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不要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并且有意识地安排检查观察效果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学会倾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其间还应伴有对教师、同学的观点进行再分析、再认识地思维过程,敢于“质疑”,这样的听才是高效的。

  3、学会表达。小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说的形式: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说的内容:说题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推导过程,说操作情况等等。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应新课改,在培养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扎实、高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低年级估算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