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1-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主动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教师所授知识,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若一堂课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势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一堂课失败。而思维始于问题。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问题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数学的积极性,往往是在教师提供或者学生自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时激发出来的。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可能性》中教师首先拿出问题情境:小红和小李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获得的票数相等。谁担任呢?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决定后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纸团里写有“正”字,小红从中任取1个纸团。如果抽出有“正”字,就由小红担任班长。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么改正才能使之公平呢?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皮亚杰也说:“数学的抽象仍是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和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具体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再通过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另外,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做到适时,要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这样,操作活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例如,我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 4㎝、5㎝、6㎝、8㎝、10㎝、12㎝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⑴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⑵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⑶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⑷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又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和一”性质的教学中,试先让学生做一个任意△ABC的模型(各顶点能活动),再分别做出∠BAC的平分线AF、BC边上的中线AE、高线AD,此时三条线段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由学生自己移动A点,观察AD、AE、AF的变化规律;学生发现:当AB =AC时,D、E、F三点重合,从而AD、AE、AF三线重合,这一情境的创设直观明了,自我操作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生活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体会身边的数学

  “问渠哪得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同类项”时,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记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 2个2个的拿出来……,记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记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有“源头”意识。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地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沟通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3)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4)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池塘里有多少条鱼”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20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l0颗,你能推断这l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讨论。)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经过各组的讨论总共有三种方法:

  生1: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2: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棋或白棋出现的数目与总实验次数的比来估计全体黑棋或白棋与总棋子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3:取8颗棋,称一下其重量,放回后,再称一下棋的总重量,根据其比例关系就可估计出白棋的数量。

  师:三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组同学分别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让学生知道方法正确与否必须有理论的支持。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生l组的方法是利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而生2组是利用抽样,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的方法;生3组是对重量估计也属于抽样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应用比较广泛,在摸棋子实验中可行,但换作其他重量不等的实物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属于本节课研究的方法,但对学生能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要加以肯定。

  师: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生1法”和“生2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

  师:那好。首先我们试试“生1法”(实验一),再试试“生2法”(实验二)

  因此,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把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把师生的和谐沟通作为引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五、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全等中,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如:在学完《字母表示数》时,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在搭火柴棒的游戏中,让学生谈你今天怎样与人合作,在学习《代数式》时,让学生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学生就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进入新课堂,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探讨、研究问题的场所,让师生能真正互动起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孙书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下一篇:合理设计情境 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