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思考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1-01-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地理学科素养中更注重的是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摇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开展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三是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有效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与学的活动,即以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为纽带,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high order thinking)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关注学生系列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及协作能力。因此,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一般指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习惯等方面,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活动的成功反过来又可以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反之,如果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低则会降低或削弱智力水平因素的水平,使智力活动的成功率下降甚至出现失败。纵观古今中外之成大业者,本身并不一定具备超常的智力,但一般都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有远大而宏伟的抱负,有不怕困难肯于吃苦的精神,有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状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在地地理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益,同时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形成。

  激发兴趣有很多途径,运用古诗名句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如讲气候时就可以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述春季的天气;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来描述北方秋季的天气;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方冬季的景观。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运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讲垂直地域分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形地势和水循环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它对于人的活动影响很大,如果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和完成,习惯成自然,它可以让我们行之有效地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总之,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

  所谓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教学是艺术,我们希望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高质量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备好课。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就象蜜蜂酿蜜必须要采集足量的花粉一样,备好一堂课教师要搜集海量的资料,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和辛勤酿造,最终精心设计安排一堂教学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非常辛苦的。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有一个内容丰富的、针对性强又便于检索的教学资源库,这对提高备课效率、备课质量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否恰当,首先在于我们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切忌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来组织教学材料,一定要跳出课本的圈子。实际上,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其次,我们要有自发的收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具备较强的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涉猎,平时注重积累,时时事事做有心人。再次,我们要学会创新的本领,对于纷繁复杂的资源要剪辑嫁接,合理地进行取舍,再为我所用,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而不是牵强附会、无休止地拓展。对有效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这种整合是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它必将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大大推进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差异发展。

  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具体的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每堂课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而应当不断探讨、创设新方法,并从众多的地理教学方法中精心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将其运用于相应的教学过程之中。

  鉴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各个阶段甚至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某堂课的教学目的中包含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我们就应当运用地图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挂图、板图,或者采用自制幻灯、录像带和多媒体软件中的地图,用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不应该只运用讲述法,也不能只是指着课本中的小图来讲解。

  地理教材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教材中的各个部分、各章、各节、各个课时的教材内容是不相同的。我们应针对这些不同内容,选取相应的方法,以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例如:讲“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时,宜用直观方法,使用地球仪进行讲解;讲到欧洲西部气候成因时,可采用谈话法,并根据地图进行启发提问;讲地球自转的周期时,宜运用板画配合讲解法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规定了知识的认知方法。对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特点和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逐渐以抽象思维为主,并向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已不如初中生那样感兴趣了,而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发生兴趣。记忆方式由机械记忆为主变为理解记忆为主。这时地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宜选择逻辑推理较强的教法。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实际水平、学习地理的态度和方法来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先有感知然后才有理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开始,形成地理表象;经过抽象的思维形成地理概念;再经历运用地理概念来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程度。这就是地理教学应该遵循的认知规律。据这一规律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运用直观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形成地理表象;其次,可以采用讲述法、讲解法等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述、讲解,使学生通过思维,形成地理概念;再次,利用谈话法、练习法等,让学生运用所形成的概念来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由于地理知识可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前者包括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后者则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意义等。显然,对于两大类的地理基础知识,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可选取讲述法,如口头描绘、打比喻、举例等;也可选取直观方法,如运用标本、模型、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最有效的是运用地理观察法和参观法。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看、听、摸、闻等多种亲身直接的感知,形成生动、形象、直接(有时也可能是间接)的地理表象,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而要使学生获得地理理性知识,可运用讲解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之以直观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知识。

  四、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应该注重思维对话和思维模型的构建

  和谐高效是课堂教学状态和水平的要求,思维对话则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和表现方式,或者说思维对话时实现课堂和谐高效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主要策略。

  作为教学形态上的对话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事件,是一种创造活动。

  思维对话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入,采用师生间思维碰撞、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主体之间的深入探讨。思维对话是一种教学关系。师生双方“敞开” “接纳”和“倾听”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彼此接纳,共同分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思维对话时一种教学认知方式,知识不是被传授、被复制、被反复再现的,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的被构建和创生的,教学过程就是建构和创生知识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预设的地理思维对话课堂的操作程序如下:课程资源收集—确立对话主题---上课情境导入—课堂自学---整理观点和问题---教师讲授---生生讨论、整理---师生对话---认知应用、反思。其中“课程资源收集—确立对话主题”属于课前准备,是师生与文本、与现实世界、与自我对话阶段,后面是课堂学习过程。应用和反思可以再课内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这些环节中“课堂对话”是最关键之处,这一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学生地理思维模型,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科思维,形成一种品质。创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下一篇:如何设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