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体育计划总结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探究

所属栏目: 体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1-0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地位、作用

  1.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地位

  1.1.1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经

  大课间体育活动反映出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全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而大课间的这种活动正是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活动;二是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的提高。而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功能看,它有着促德、辅智、健体、审美之功效;三是主体性:学生是学习锻炼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

  1.1.2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一种教育,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除体育课外,还有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原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学校体育的完整体系。

  1.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能满足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有助于体质的增强。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参加身体练习的动因,主要来自本身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强加。美国学者赫瑟灵顿研究认为,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如果达不到这种数量,就会由于运动不足产生“运动饥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前苏联、日本等国也提出每天要保证中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从现实的课程计划看,每周5天学生到校,每周两节体育课和1.5课时的体育活动,是很难达到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也难于满足学生需求运动的心理。要想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最理想的是改革课间操,将原课间操延长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达到学生渴望运动的心理。其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包括大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活动场所的变化,活动内容的变化,活动形式的变化等等,都有助于消除由于单纯在教室里上文化课所产生的枯燥疲乏感觉,也有助于消除心理方面单调、疲乏的情绪。再次,大课间体育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大课间体育活动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班风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全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一个侧面,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形势,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有超出体育内涵之外的深广功效,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把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点

  2.1 体现出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学生做操和进教室的队列是全校统一的,有些游戏、舞蹈、素质练习的内容可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进行活动。

  2.2 具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活动空间广阔性的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阳光下,大自然中、操场上,学生活动的空间大,有一定的自由度,活动内容远远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从具有学校特色的自编操到国家规定的广播操,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到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无所不包,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这些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

  2.3 具有群众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所谓群众性,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另外,也指参加组织的人多,有时需要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体育骨干等。有组织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队、小组、班级、年级和全校一起进行,

  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则是根据体育活动目的和活动的过程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是体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3.1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包括健身性)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要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功能,既活动促德、辅智、健体、审美。不管是创编,还是开展活动,都要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多种功能。

  3.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性。首先,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种身体练习,能使身体各部位动得到适宜的锻炼,心理得到调节,运动负荷科学合理;能够促进神经系统对肢体和小关节、肌肉的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消除疲劳;其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5——30分钟,以不影响上午第三四节上课为宜。另外,音乐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3.3 目的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来选择,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如用于健身或健美的,可创编“健身操”或“健美操”;用于发展身体素质的,可创编“素质操”也可选择一些提高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练习;用于某一教育目标的,可创编主题教育操等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3.4 针对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针对性,并且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场地器材、季节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内容,做到因人而宜、因地制宜。高年级男生,应选择刚劲有力、富有朝气、幅度较大的健美操或素质操。女生应选择动作协调优美、韵律感强的韵律操。为了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冬季可做跑步操等等。

  3.5 群体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体现师生全员参与。要使全体师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促进思想品质的形成,受到美的熏陶目的,让全体师生都能从中收益。

  3.6 创新和特色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要反映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创造具有本校特点和特色,紧扣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音乐应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

  4.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编排在课表中的作息制度,它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是在上午第二节课后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可采用合操和分组体育活动两种形式。

  合操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在一起做操,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地点集中,便于统一领导,督促检查,相互促进。但因需要场地较大,指挥困难,特别是在做操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难以区别对待,因此质量不易保证。在这种形式中只能安排各种操,素质练习、集体舞和民族体育等内容。

  分组体育活动是以班级、学年或体育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体育活动。它的特点是规模小地点分散,组织调动灵活,能节省时间,便于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并能培养和发展体育骨干的作用。但是由于分组活动过于分散,不便统一领导和检查。在这种形式中多半是安排各种操,器械练习、游戏、素质练习、舞蹈等内容。目前看,一般多采用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有集中,有分散,组织灵活,更能节省时间,同时便于领导和检查。学生的活动内容丰富,易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大课间体育活动采用哪种形式,可根据学校场地情况确定,最好把分组活动与合操配合起来交替进行。注意安排好各年级、班级的活动地点,做好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做好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工作,加强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采取如下模块:

  4.1 广播体操:

  全面推广实施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重点抓学生的做操质量。

  4.2 主题教育操(校操):

  就是向学生进行一定的主题教育,教育意义深远,思想明确,教育效果突出。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

  4.3 天天练:

  大课间操体育活动需要经常更换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如果一所学校能够天天坚持采用天天学与练,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就能学到和掌握很多健身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4.4 特色操:

  是指学校自编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徒手或持轻器械体操。内容丰富,灵活多样。

  4.5 分组进行体育活动:是指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一些素质练习、游戏、体育趣味性比赛等等,一般采用等时轮换的方式,时间在5至10分钟左右。

  4.6 队列回教室:

  这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后一个内容,全校学生集合后,在乐曲的伴奏下,采用蛇行走、分队走、合队走、并队走等形式,回到各自的教室。行进过程中,要求挺胸抬头,摆臂动作整齐到位,精神饱满,富有时代特点与时代精神。上述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季节气候变化、内容的增减而变动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上步投掷垒球教学反思    下一篇: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