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1-0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围绕要研究的主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或者进一步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

  正文:

  自主、开放、探究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传授固有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正在围绕研究性学习开展一场大规模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工作。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正逐步普及并深入应用。许多学校纷纷建起了校园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部分实践。为了充分利用并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就必须:

  一、努力构建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支持环境

  从当前支持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环境来分析,教师、管理体制、网络条件是影响具体实践的三个重要因素。课题组首先依据实验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提出了教师培训的初步方案,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师人群制定了基本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围绕该培训框架,实验学校实施了“分期培训、以点带面、部分带动整体”的研究性学习校本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一批研究性学习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培训教师的同时,课题组一方面发动学校领导加强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工作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号召学校积极利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加速并持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性支持、资源性支持和管理性支持功能,需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构建相关的支持平台。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支持教师设计并发布课题情景,支持批判和论证型的高质量讨论,支持灵活多变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引导并支持学生反思,支持一些常用研究工具的嵌入,提供可视化问题解决过程及结果的概念图。

  研究性学习的推动不仅需要单个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教育环境的支持,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以真正沟通各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学校。

  二、立足实际需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注重发挥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并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设计有学校或地方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或研究性学习主题。课题组的一些实验学校在开发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研究型课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福建晋江季延中学从油价上升影响晋江本地磁灶镇磁砖工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用煤来代替油(柴油)生产瓷砖的可行性问题;上海真新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周围陆续建立的大卖场,设计构建了《卖场文化》探究性校本课程,并在不同年级设置了分层培养目标;福建泉州培元中学以泉州地方史为抓手,开展了泉州“海丝”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地方史有机结合了起来。

  立足实际需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表现是将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教师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应整合入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目前课题组的部分实验学校试图从两个方面入手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探究课题。

  三、注重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通过实践,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估

  教师实践工作的重心不是诸如教学课件、探究主题网站等物化成果的设计,而是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意识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情感和能力变化的有效评估,而这一种评估应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即需要发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判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可能性。对于协作探究活动,应注意建立起“积极互赖”的组员关系,保证小组内的成员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学生有必需的协作技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    下一篇: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校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