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的小初衔接浅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初中,衔接

  小升初有个适应的过程,从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的不适应症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如果中间有个很合理的衔接,能有效解决这种不适应症,顺利过渡的中学!

  1.语文意识的衔接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这些意识是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时必须解决的“以人为本”的问题。

  1.1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1.2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1.3自勇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2.语文知识的衔接

  2.1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

  (1)语文教材分析的知识。主要包括:1、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造精神。2、知识结构。3、主要内容。4、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选择和措施的确定。1、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2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知识

  侧重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的知识。包括:1、思想状况。在学习中,同学们对语文学科比较爱学,他们主动找一些课外书籍,课外资料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水平,还有的主动购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写作水平,发现他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2、知识水平多数同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写记叙文、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及应用文。有待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培养。3、智力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思想教育。在前一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5、知识传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6、能力培养。教学中,课上学生能答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还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联想和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3.语文能力的衔接

  语文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择时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3.1营造“听”的氛围。

  教学中,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言,理解语意,品评话语的能力,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1、让学生学会倾听。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眼神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和重要的本领。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听的基本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2、创设课文情境,提高听的兴趣。

  在教学一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或其他教学手段,创设课文意境。直观的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耳濡目染,亲身体验,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如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当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了母亲甜美的嗓音唱的一首首歌谣时,孩子们个个陶醉其中,有的竟然跟着哼唱了起来。随后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说“母亲的歌声好像是天籁之音,仿佛把我带进了仙境一般.”有的孩子说“母亲的歌声像和风,像流水,非常动听.” 这就是孩子最真实的体会,是听觉带给他们最生动的情感体验。

  3.2创设“说”的情境。

  “说”就是能正确运用语言、姿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表情达意。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改变传统观念,激励学生敢于表达。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在宽松平和的课堂氛围中,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那些在课堂上与教师意见相左的现象应予以包容和引导。调动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注重“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现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对“说”的重视,这也为我们开展说的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平台。在教学口语交际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力图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如教学《未来的……》这则口语交际时,我先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然后选择一个话题,自主组织语言,同桌两个人先交流,再和同组的同学交流,然后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决出一名获胜者,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学生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3.3指导“读”的技巧。

  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1.范读引领,指导朗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学生模仿力强,任何一篇课文,教师范读两三遍,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了。同时,教师的范读,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不正确的停顿和唱读现象,让学生模仿老师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美,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感情的把握和理解。2.音乐渲染,指导朗读。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样,在教学中,借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可以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字字品味,指导朗读。教学中,单纯的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语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 实现“以读悟语” 与“以读悟情”的交织融合。

  另外,多种形式阅读课文能力

  不难发现,到了初中,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字数也成倍增加,课外的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新课标对学生的读提出更高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学会速读、略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基本功。那么,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是非常有必要。

  3.4诱发“写”的欲望。

  语文课堂要克服学生动笔难的关键就是诱发写作欲望。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1.重视读写结合,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国古今寓言、中外现当代童话、外国文学名著等等。但光靠读是不够的,在读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经常写一写读书笔记或对书中的精辟语句做出批注。这样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作出文章来犹如泉涌、滔滔不绝。

  2.重视习作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练习,应该是教师习作教学的重点。在习作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习作素材,确立习作中心,构建习作框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件的经过写具体,注重开头的起笔和结尾的收笔。在练习口语流畅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完成一篇习作。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修改,取长补短,促进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听、说、读、写 ”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整体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一定会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3.5多角度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为了更好和初中衔接,最后一学期,培养这个能力,显得尤为。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革命题材类的,说实话,刚备到这组课文的时候,心中就发怵,因为革命故事的内容,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距离遥远;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手段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从而亲近文本,走近英雄。

  4.语文关系的衔接

  4.1端正语文与学习的关系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大家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首先是认为语文拉分不大,事实上这经不起推敲;其次是认为语文能力提高不快。其实只要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信心,就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

  4.2调理语文与工作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3升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为孩子们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心声。尽管压力重重,但愿,小学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让孩子们平平稳稳过渡到初中,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    下一篇:如何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