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探究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李燕

  课堂提问是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进行本研究旨在通过提炼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模式、探索加工性问题的适用规律,使课堂提问与追问更加高质、高效。发展高效的课堂提问,有效进行课堂对话是未来世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尤为重要,势在必行。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提问时仍存在语言欠缺精准的现象,2、对所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预设还存在不足,3、教师对学生的即时生成把握程度还有待提高,对于追问的时机和语言使用仍需斟酌,4、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而教师的提问也较难引发学生的质疑性提问。 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执教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要做到引领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师生对话,应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提问语言的精准、提问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等问题。借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下本组的观点和认识。

  一、要设计好问题。

  弗朗西斯·亨金说过:"在一个充满了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意识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一种共享的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把知识做问题化处理,从已有的知识中引进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做到一问题解决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并努力使知识结构化。

  案例一:在上一年级《比多少》时,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了一幅小猪搬家的图,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幅画面并提问:

  师:?你能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猪。

  生2:我看到了小免。

  生3:我看到桌上有苹果和胡萝卜。

  生4:我看到了房子,和树。

  .......

  就这样,学生意犹未尽,而老师却也着急了,五六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为什么课堂变得难以驾驭呢?我认为教师的问题中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没有明确性。其实,老师可以这样问:图上有几只小猪,(3只)他们在干吗?(搬木头)有几根木头?(4只)是不是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呢?(不是,多了1根木头)......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比多少”的数学情境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安排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提问重在引导,,提问的内容不管难易都要紧扣教材重点,为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并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主题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其次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其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要多层次探究好问题。

  (1)、问题解决的作用不仅是解出了一道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各个侧面,,使问题向纵深发展,以获得更多的东西。

  (2)、问题变化。在问题解决后,对问题做适当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实质,并由此认识一些新问题。

  (3)、反复提炼。解题以后,教师有必要对解题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和概括,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认识。

  案例二:直接打折与间接打折

  播放录像:(1)商业大厦举行羊毛衫会展雪人牌羊毛衫,原价每件150元,现价每件35元.(2三洋白胜广场,啄木鸟皮鞋原价每双250元,现商场促销,购物满200元,送50元(3)小小超市,六神香皂每块4元,现在买三送一..

  师:这是我们拍摄到一些商家的优惠措施,你能算出上面三种商品能打几折吗?

  生一:135÷150=90%=九折

  生二:(250-50)÷250=80%=八折

  生三:(4×3÷4)÷4=75%=七五折

  生四:第三段录像中,要求每块肥皂打几折,还可以这样算:

  1-1÷(3+1)= 75%=七五折

  3÷(3+1) =75%=七五折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打折一般分直接打折和间接打折两种,录像一是直接打折,求打几折=现价原价,录像二和三是间接打折,在计算物品间接打折的折扣时,是按照商家的优惠活动计算的。在打折的策略的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当学生面对这样的好问题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由此出现多种多样的打折购买方案,在通过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解释,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解释结论的能力、数学思考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体现探究精神,设计问题。

  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拓展方面设计必要的问题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设置探究性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数形结合等的内在联系.设置具有探索性,而且来源于生活中的、学生熟知并“实践”过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不断加强修养,提高学习质量。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当一个人被问题所引发,他就有了寻求资源,寻找途径一伙的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形成成就解决问题方法途径的内在动力。所以探究要有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空间就有多大,。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学生多为互动交流的空间,因为从理论上讲儿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的发展区。教师应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关阔的交流空间,这样问题解决活动即形成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案例三:在学习分数意义时,让学生判断图46中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学习百分数、小数互化时,组织学生讨论例题0.25=25%,为什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四、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甲乙两人砌一道砖墙,甲单独做6小时可以完成,乙单独砌10小时可以完成,甲乙两人合砌几小时可以完成?”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总结出例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甲乙两人合砌2.5小时以后,还剩下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如果由甲单独做还需几小完成?”这样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例如讲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需要用到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的知识,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下几个问题:1、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2、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怎么计算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三角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5、怎样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领悟新知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与相关知识的衔接,在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探索和思考的.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典型课题的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