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师生之间的关系状况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就现实地摆到了我们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面前。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出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对立型: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学生情绪不愉快,师生关系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易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

  依赖型: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情平衡,无冲突。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自由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结果。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民主型: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2)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

  (3)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那种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师生之间关系还不太令人满意:学校里师生感情相斥、难以沟通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之间对立冲突的事件常有报道;师生关系平淡与不和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为此,作为师生关系主要责任人的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采用何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由此也就是影响乃至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正确的学生观,主要应当包括对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并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个体;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进步中出现反复;相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等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重视学生的需要,真正的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予真正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学生产生应有的情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所以,正确的学生观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提高教师的素养

  从总体上讲,教师的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是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我们的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无法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更不能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情绪或感情上的波动予以排解,甚至是指责和批判。这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引起师生关系的对立。因此,教师必须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强理论修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地关心学生,认真地去体会学生的情感和感受,提高教育的“艺术”修养。

  3.经常与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法产生师生间亲密的情感。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发展历程即已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的作用。

  尤其是非正式交往,属于师生间的私人交往,这种交往不具有强制性,是师生在思想、情感和志趣一致情况下的自然联系。正常、健康、高尚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能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往不断深化而得来的。

  4.善于理解学生

  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是进一步交往和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放弃顾虑和戒备与教师交心。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是那些最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教师。而为能有效地理解学生,教师就必须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从而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5.表达师爱

  爱是人与人之间缩短心灵距离、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由师范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没有人会怀疑教师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热爱,正是出于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爱使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然而,仅仅有师爱是不够的,它是教育的源泉,却不是教育的全部。真正想要赢得学生的爱,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感情就要表达教师的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爱,令学生明白教师对其所作的事全部出自于对他的关心和热爱。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教师行为的真正意图,也更容易谅解教师工作的欠缺之处。然而,我们的老师并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爱,有时甚至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严格地要求学生,对于错误采用惩罚的方式纠正,过分地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对他的关爱,甚至有时会误解。

  为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大方地表达出对学生的爱:第一,由衷地赞扬和鼓励学生。积极正面地肯定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之一,也是教师表达对学生爱的方式。第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于老师的相同的爱,而不是对自己独有的偏见和歧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得到每个学生回报给他的爱,真正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第三,期待。教师不仅要通过言语的鼓励和赞扬来表达对学生的爱,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通过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教师应经常以肯定的话语、鼓励的目光、微笑、点头等向学生表达这种积极的情感,使之获得努力奋斗的动力。第四,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工作和交往过程中,以民主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6.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是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时期,因此,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对待学生问题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不妥,不仅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还很容易破坏已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小心谨慎,妥善处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持公正和平等的态度,对事不对人;结论的得出应基于事情的整个发展和全部事实,对事实性质的判断既应考虑行为动机和感情因素,更应重视和考虑环境的影响和客观的原因;对待事实的态度应实事求是,对问题不能凭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提出处理意见,更不可投射个人情绪。

  总之,师生关系影响师生之间教育信息的互相传递,影响教育的氛围和受教育者的情绪和心理,从而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都十分重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关爱留守儿童几点做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推荐资讯